• <td id="tjxws"></td>
  • <li id="tjxws"><option id="tjxws"></option></li><table id="tjxws"><noscript id="tjxws"></noscript></table><track id="tjxws"><s id="tjxws"></s></track><pre id="tjxws"><ruby id="tjxws"><tt id="tjxws"></tt></ruby></pre>

        性·演化·達爾文

        出版時間:1999  出版社:內蒙古人民出版社  作者:羅伯·賴特  譯者:林淑貞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道德的動物》這本書,是用人類進化的生物學基礎賦予這個問題另一重意義,從自然選擇的角度來討論對性、婚姻和愛情現象及其根源。男女之間性欲的差異,或者說男性與女性的性別偏向原因何在?自然選擇的觀點認為,女性只是天生的挑剔,這是由她們在生殖中所扮演的生物學角色以及女性生殖速率的緩慢所決定的。因為理論上來說,如果男性能夠說服足夠多的女性與他合作,他一年可以生殖幾百次;然而,女性一年中不能有多于一次的生殖。因此,女性的害羞和挑剔都是這種內在原因的結果,男性的隨便和女性的相對保守是先天的。
        那么在一宗婚姻中,男人和女人各自需要的是什么呢?對于女性,簡單的說,重要的就是好基因和高投資。女性比男性更重視一個潛在配偶的財政狀況,而雄心和勤奮似乎也像財富一樣打動著許多女人,這些體現了她們對遺傳質量指標的尋找。還不止這些,因為她還要評估一個有投資能力的男性的投資意愿,尤其原意是對她所承擔的義務。而男性在所有的因素中,極其在意一個潛在配偶的年齡,因為生育能力會隨著年齡而下降。妻子年齡的重要性,或許有助于解釋在婚姻中男性極其在意漂亮——漂亮的一個重要組成成分是年輕——和軀體吸引力這一事實。
        在性和婚姻中,愛情和兩者是怎樣一種關系呢?配偶選擇是否與愛情有關,性行為有沒有情感份量?白頭偕老決不是自然存在的,畢生的愛,它的確要求我們稱為“意志”的東西。從“愛情”走向婚姻,熱情遲早會減退,而婚姻能否存在下去,在一定程度上取決于雙方的互相尊重、實際生活中的相互容忍、純潔的感情和決心。有了這些因素,某種值得被稱作“愛”的東西才可能終生不滅。但這種婚姻中愛與結婚時的“愛情”已經不同了。它不再僅僅是一種男女之愛,且超越了性的意義,是一種更寬廣的愛,還是一種更深沉的愛,抑或是一種更崇高的愛?不管怎樣,它確實是一種更加刻骨銘心的愛。
        或許僅僅用一個進化理論來解釋人類的性、愛和婚姻,用生物學基礎來解釋“我們為什么如此”是遠遠不夠的,但這至少是給我們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性·演化·達爾文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31條)

         
         

        •       對《道德動物》一書的興趣,來源于書中涉及的兩個領域:進化論和心理學。作為一個生物系畢業的學生,對前者的興趣是不言自明的。而心理學也向來是我的愛好所在。當這兩個領域互相交叉而產生出“進化心理學”這一全新分支時,其是否能為我們指明進化論和心理學的全新方向呢?作者羅伯特·賴特在書中是這樣宣稱的,只可惜等我讀完全書,卻學不來作者的樂觀。如果說本書初出版時,還尚算進化心理學者鏗鏘有力的宣言,那么十幾年后的今天再看,大概只能算是新達爾文主義者的“夢囈”了。
            
            書以進化論創始人達爾文的生平為敘述脈絡,其間穿插各種實驗、理論、思想,涉及人類社會的不同方面:友誼、愛情、合作、競爭、家庭、群體偏好,等等……不過重頭戲還是圍繞婚姻和擇偶展開。作者所抱持的主旨,簡而言之,就是以達爾文的進化理論去詮釋人類的各種個體與社會行為,甚至包括“道德”在內。這也正是書名“道德動物”的內涵所在:道德也可以是是一種生物性的行為,其目的只是為了有利于種群,或者說得更確切些,為了基因的傳承和繁衍。
            
            這種觀點乍聽起來有點令人不快,不過也不算驚世駭俗。時至今日,以達爾文主義或所謂動物性來闡釋人性的做法已不鮮見。如果能夠把自己的理論說圓了,倒也可以讓人服氣。只可惜,賴特的闡述從一開始就讓人疑惑重重。其首要原因就是他對“基因”一詞的濫用。
            
            無論說什么問題都要最后歸結為基因問題,這似乎是進化心理學家的通病。之前讀過特里·博納姆的《本能》(Mean Genes),也是如此。不過賴特在本書中的做為更加令人發指:女性貞潔與否,源自基因選擇;男人花心,是因為基因訴求;我們不管是自利還是利他,都是因為基因;甚至還有什么“見義勇為基因”“英雄主義基因”……每每讀到此類描述,分子生物學畢業的我就忍不住有種沖動,想要揪住作者的衣領問他:“你說的這個基因到底在哪兒?在第幾號染色體的什么位點上?”當然,進化心理學者可以辯解說他們所說的“基因”并不如生物遺傳學上定義的那么嚴格,只是一種泛泛而言的“遺傳物質”。然而,既然是說“遺傳物質”,那么最終還是要落在物質層面上,也就是生物學的基因層面上。作者這種東也基因,西也基因的提法,簡直就是把基因當成了取之不盡的魔瓶了。而事實上基因絕非可以如此予取予求,人類基因組計劃已經測出,人類一共也就有兩萬多個基因,不比低等生物線蟲的多多少,實在經不起這般揮霍。賴特難道不知道這一點?哈,他寫本書時還真不知道!因為人類基因組測序的結果要到2003年,也就是他出版本書后的第四年才公布。這點不怪作者,只是時隔十多年后,依舊拿著過時的觀念來唬人,這就有點不厚道了。
            
            當然,作者也是給自己留了后路的。他在書中也表示,人類的性狀是很復雜的,某種行為的表現背后,可能是不同基因的組合作用。這么一來,他當然可以自圓其說一番,只可惜這樣一來,“基因”在他筆下就成了既無法證明、也無法證偽的存在,一種玄之又玄的東西。如果你把他所說的基因,替換成“本能”、“命運”、“神意”之類的說法,也照樣說得通。這樣的基因概念,和科學的距離大概已十分遙遠了。而進化心理學家雖然自稱與傳統心理學家(如本書作者所稱的弗洛伊德主義者)有多么不同,可細細究來,也就不過是把后者所說的“潛意識”“社會因素”替換成了“基因”和“生理因素”罷了,真正的創新可謂乏善可陳。甚至連詭辯的技巧也是從前輩那偷學來的。而且這種自圓其說的辯解隱藏著更大的邏輯矛盾:既然性狀可以是不同基因的組合作用,那么是什么決定了是這種組合而不是那種組合呢?如果答案是基因,那等于是自我論證;如果不是,作者也沒有說出個所以然來。
            
            因此,本書雖有“進化心理學”的大旗,不過在我看來,內里還是老調重彈。什么老調?一言蔽之,“基因決定論”!說來說去,好也是基因,壞也是基因。雖然作者在書中對基因或遺傳決定論的說法十分不屑,但這并不妨礙他新瓶裝舊酒。說到底,他的觀點就是人類的生存目的就是把自己的基因傳下去,無論其表現是自私還是利他,是道德還是不道德。這和道金斯在《自私的基因》中的觀點有何區別呢?基因是主,我們是仆;基因是客,我們是車。自然選擇的目的就是篩選出適應的基因并將其傳之后世,至于個體乃至群體的生死禍福,則是無關緊要的了。只是這種“科學信念”的依據是什么呢?只因為基因會比人類個體存在更久?這種邏輯又和古人崇拜太陽神有什么分別呢?
            
            于是,新達爾文主義者自以為找到了基因這把破解生命行為的鑰匙,可實際上手里拿著的卻是令其不見泰山的障目一葉。自信滿滿的論述之下,實則漏洞百出。本書作者自以為相比道金斯,在“利他行為”的闡釋上能夠更進一步,只可惜也是經不起推敲。當他從自己的生物理論得出男性和女性不同的”投資后代“策略,并援引稱“19世紀的中國、中歐、印度,對女性的殺嬰行為集中在社會上層”,以證明經濟地位低的家庭會更多投資女兒時,他又如何解釋中國社會從富到窮對兒子的一致偏愛呢?他還認為一個人的基因價值隨其年齡增長而降低,于是頗為不解我們的社會為何花那么多代價供養老人。然而對年長者的尊重向來在不同文化之中都有體現。原因很簡單,他們象征著經驗、閱歷和智慧。作者企圖將文化和社會影響因素剝離出他的“生物屬性考察”,其最終結果就是對簡單事實視而不見??磥硭m號稱要從動物生理性的角度來詮釋人類行為,只是在這個過程中,唯一稱得上成功的就是他自己的智力水平降到了動物性層面。
            
            如果說,作者的這些論調還只是象牙塔里學究們的自娛自樂,那倒也沒什么??蓡栴}是他還雄心勃勃想要將其推之于社會。這樣一來,這就會在個人和社會兩個層面產生不容忽視的危害。個人層面來講,基因決定論無疑會進一步加重人們的無力感和受害情結——我們做什么都沒有用,因為基因已經都決定好了。你要減肥?沒用,肥胖是基因決定的;你要努力學習?沒用,智力也是基因決定的。某種層面來說,相信星座運勢都比相信這個要更積極一些。推廣到社會層面,比如中國人為什么冷漠圍觀、見死不救?要作者說,那就是中國人普遍缺乏“見義勇為”基因。怎么解決?沒法解決,等著自然選擇把我們都淘汰吧!而且,作者雖然在書一開始提到了上世紀初“社會達爾文主義”大行其道最終帶來法西斯暴政的因果,自己卻似完全不吸取教訓一般。當他對老年人的生存價值提出質疑的時候,他知道自己在暗示什么樣的社會嗎?當他用“親緣選擇”來解釋工蜂的不育時,他是否又在對人類社會的未來給出一些“預期”呢?如果說這是進化心理學揭示的未來,那這未來還真讓人膽寒不已。
            
            誠然,進化心理學是一門新興學科,不應對其過度吹毛求疵。但如果它還想自稱是一門科學,而不是僅止于對“基因”的崇拜,那么要澄清的東西就還有很多。當年經典物理學曾自詡“功德圓滿”,結果立馬在相對論和量子力學的問題上栽了大跟頭。如今進化心理學者的成就還遠比不上前者,卻已經開始志得意滿,夢話連連,這就不得不說是更大的笑話了。對于本書讀者來說,其中的教訓就是:對于科學理論的普及,一定要關注前沿科學進展,以免著了早已過時的玩意兒的道。
            ------------------------
            最后說說本書的打星。書本身只值兩星。另外一星,一半來自于本書“半部達爾文傳記”的價值,另一半來自出版社不錯的裝幀。和同為中信出版的《社會動物》《自私的基因》《天才的基因》等書放在一起,還是挺能?;H说?。
        •        這本書我買回來,本來打算好好的分析研究下,兩天后翻了個大概就放棄了這種打算。
             首先,啰嗦,典型性的西方式啰嗦。一個定義,一個論點,一個問題的討論翻來覆去的說,邏輯結構不清晰,加上作者稱得上是達爾文粉中的堅定分子,所以在全文結構上很失敗的想把達爾文的生活經歷作為另一個重要的邏輯引線,這種想法不錯!可惜,思想放出去后就沒怎么能夠收的住,在文章的中前部說到達爾文的時候,開始還能夠理解達爾文的經歷對核心命題的討論價值,到后來又說到什么他的姐妹什么的,我就真的受不了了。
             其次,是文章的結構松散,總感覺作者既想要說的專業一些,又想要通俗易懂一些,結果不倫不類。失敗的結構構思導致本來可以在200頁的內容豐富簡潔的文章膨脹到400多頁。
             然后就是作者的核心命題把握上,我認為主要在說兩點:一是,作為人類的道德實際上的由來,還有對動物類比的研究。二是,隱含著一個論點:人類的很多矛盾和苦惱是因為人類自身的比較原始的獸性和逐漸發展起來的社會性之間的沖突。
             上面的兩點,作者指出的不是很好,因為他行文的拖沓和啰嗦導致一些讀者在一些對人類美德分析的段落里深受打擊。而作者本身并無此意,實際上在書中多處也提到過對自己批判的解釋,希望能避免此事。
        •       高低立判。
            
            
            【周曉林譯】起初,這些新想法與人類物種的關聯非常模糊。生物學家對螞蟻的自我犧牲哲學、鳥類求愛的隱藏邏輯把握十足,但對人類行為的看法,如果有,也只是憑空臆測的。即使在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兩本書—愛德華?威爾遜(E. O. Wilson)的《生物社會學》(Sociobiology,1975年)和理查德?道金斯(Richard Dawkins)的《自私的基因》(The Selfish Gene,1976年)—中總結和發表了新觀點,但依然與人類沒有太大關系。道金斯充分探討了這個課題,而在575頁的整本書中,威爾遜僅用了28頁簡單地贊同了現有的臆測觀點.
            
            【林淑貞譯】一開始,這些新概念似乎與人類不相干。生物學家自信橫溢地講述螞蟻的自我犧牲、鳥類求愛行為背后的邏輯;但是一提到人,卻臆測連連,不然就根本不提。即使是匯整并宣揚這些新概念的兩部劃時代巨著——威爾森的《社會生物學》和道金斯的《自私的基因》,相對而言,對人類仍著墨甚少。道金斯幾乎完全避開了這個課題,威爾森則將對人種的論述安排在最末章,他承認該章純為推理,其篇幅只占全書575頁中之28頁。
        •       進化,是以基因為單位的。
            
            人是基因的載具,基因通過快樂和痛苦的感覺建立獎懲機制,進而鞭策人類達成他的目的——生存以及更穩定的生存。
            
            于是,人每天的行為都是內驅力的作用,而內驅力也許理性,但并無意識。
            
            當我們把這些內驅力上升到有機體層面并給與定義,那么,也許可以稱之為——天性。
            
            我們生來是高效的動物,而不是幸福的動物,幸福感的經常性消失是使我們一直追求它的原因。(也可以翻譯成一直被基因用感覺sm什么的)
            
            所以,人類的心理是天性的沖動和社會現實發生沖突的場所。
            
            如果在這樣一個全新的時代,心理的適應性調整是每個人的世紀大戰,那自殺、吸毒什么的,大概就是戰損了吧。
            
            所以,也許可以假設人自殺的原因有賴于極低的適應性,持續的痛苦使得個體被基因的獎懲制度玩壞了,所以就不玩了?;蛘哒f,在基因的獎懲和人的目的之間有一個足夠大的空間或者說環節能夠屬于人的意識,那么,也許人的目的和基因的目的是兩個概念了。
            
            于是,可以做一個推論,在一個物質充裕的社會里,個人的心理機制和行為模式將有更大的空間去進行試驗。套用德國戰神毛奇的話來說,沒有戰爭,人類必將腐化墮落,唯物主義將充斥人間 。所以如果從進化模式來審視人類的道德,以后的世界會越來越有趣的。
            
            這個時代,將會是多樣性的時代,換句話說,奇葩會越來越多。
        •       440頁著作《道德動物》以批判達爾文及達爾文主義的各種作品及觀念為主線,梳理了現實生活中會遇到的許多問題。1838年《N觀察日記》中說,“我們會無意識地接受很多觀念,絲毫不去思考和推理這些觀念,例如‘正義’”,其實也例如‘道德’。說起道德是一個思司見慣又漸漸變成形而上的東西,本書第16章關于進化的道德觀。1871年,《物種起源》出版12年之后,達爾文發表了《人類的由來》在該書中建立了他的“道德情操論”,表現出道德相對主義的論調。在宗教感式微的當年,與攻擊了圣經的造物說一樣,這本書的出現質疑了道德的地位。在自然選擇的基礎上,達爾文讓人相信:人類是一種道德動物,而是是唯一的道德動物:因為有技術上的能力,可以過一種真正經過檢驗的生活,有自我意識記憶、前瞻和判斷,可以將自己放在真正的和堅實的道德檢驗之下,并對我們的行為作出相應的調整。然而成為道德動物,也必須先認識到“我們是多么徹底的‘不是’?!?br />   這本書最終是以進化心理學分析引入各種現實問題。在經過分條縷析的關于性、浪漫、愛情、社會、家庭、文明、科學、社會地位及道德意識等方面的解析之后,作者肯定地說,進化心理學中取得的進展絕對會在未來的10年中,從是否合法的角度,影響道德和政治輿論;但是這種結果無法用簡單的意識形態標簽來描述。
            很難評價這樣一本厚重的書,追溯道德起源及其發展進化過程,總伴隨著各種沖突與爭議,就連達爾文本人自身也被自我懷疑困擾著。但這種往后追溯的探討過程仍給予我們許多啟示:道德情操會伴隨著時代的進程而發展,有些消亡了,有些過時了,同時又有新生;高要求、最具道德感、高尚的良知并不是受自然選擇的設計驅使的;美好的生活是一次與“道德的無知、自私和惡行”的斗爭;自然選擇機制設計的是心理機制而不是行為;人類意識的復雜導致由意識產生的行動前所未有的多樣化。。。。。
            最后一章附錄設置了一些常見問題,圍繞新達爾文主義在解答人類意識問題上的障礙而提出,包含一些進化心理學的常見問題,對進化心理學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參閱:如何解釋同性戀、兄弟姐妹之間為什么有那么多不同?為什么有人選擇少生或者不生孩子?為什么有人選擇自殺?為什么會有人殺死自己的孩子?戰士為什么選擇為國捐軀?。。。。。帶著這些問題閱讀,想必也更能讀出趣味來。書厚重,自覺還沒有讀通,僅此作一些門外漢的斷章取意吧。
        •        《道德動物》是一本內容很“雜”的書,它并不是一本適合放在飯后便前消遣用的科普書籍,反倒更適合坐在書桌前認真研讀。對這本書上出現的理論分析、科學實踐,結合著達爾文的生物理論研究,解釋了很多男女之間的問題和社會普遍的疑慮。
             我們總是自恃高級動物,將人的行為與動物區分開來。若以動物稱呼一個人則一定會被當成是一種侮辱。人類社會與動物族群看似有許多差異,如今卻也有更多的研究表明,動物中也有如社會的等級劃分。這似乎也在側面說明,其實人和動物之間的區別,也并沒有想象的那么多。
             當人們試圖分析一個社會現象的時候,最錯誤的做法就是站在自己的立場上斷章取義。比如最近被熱議的所謂婚姻問題,一方面是女人指責男人婚后的變化,一方面是男人職責女人過多的算計婚姻成本。這似乎是一個不可調和的問題,但也許,我們可以從動物的本能上加以分析。以《道德動物》里的說法,女人是浪漫的動物,她們的選擇可能不是她們理性的算計,并且這些感受還會隨著不同環境的改變而變化。這不僅僅指女性會因為繁衍下一代的本能而選擇經濟基礎更好的男性,同時也包括為自己尋找更好的生存環境。男性也是一樣,會在生活中尋找更適合自己的伴侶?!兜赖聞游铩分幸苑治鲞_爾文與妻子艾瑪的婚姻,進一步以理性的方式揭露了達爾文婚姻的奧義。這雖然讓一切看起來不再羅曼蒂克,卻從一個絕對客觀的角度讓人們了解了人在選擇伴侶時的心理。
             你的婚姻選擇來自于進化,道德也是一樣。隨著個體的不斷進化,每一項道德建立的背后都伴隨著算計。這其實并不是有意而為之的,而都只是人下意識里做出的決斷。這是內在做出的選擇,是物競天擇的結果,人們可以去理解,但永遠不可能改變。
             而對于社會生物學不甚了解的我來說,書中的內容未免過于專業,作者的基本觀點我也只是管中窺豹。值得肯定的是《道德動物》內容的專業和資料的豐富。至于更深層的內容,更具體的生物學分析,也只有在反復閱讀的過程中才能體會,結合對現代社會的種種問題,對自我問題的不斷反思,相信可以從書中得到更多的知識和感悟。
            
        •        羅伯特?賴特所著的《道德動物》,我目前僅讀完第一部分。該書措辭正規嚴謹,信息量頗大,必須打起十二分的精神仔細閱讀、理解、思考,方能有所獲益。過程雖然緩慢而辛苦,但我收獲頗豐。
             該書的第一部分題為“性、浪漫和愛情”,從人類雄性與雌性漫長的進化過程談起,歸納出了二者在需求方面的差異性,并結合人類社會的結構與形態指出了這種差異性對兩性地位和婚姻形式的巨大影響。人類最原始的目的和需求是傳播自己的基因,但由于原始時期兩性在撫育親代時投入的成本相差懸殊(女性要花很長時間孕育和撫養孩子,且一生中可生育孩子的時間遠較男性短),而且自古以來絕大多數時期男性都是占據生產資料進行勞動和產出的主體,因此就漸漸形成了女性相對矜持保守、男性相對開放濫交,女性在挑選伴侶時主要觀察的是對方撫育親代的能力(包括物資占有量和性格兩方面),而男性主要考量女性容貌、撫養下一代能力的基本態勢。
             從英國維多利亞時期的禁欲倡導、對女人“圣母-蕩婦”的二分方式,到性解放、女性看似已擺脫了性道德禁錮的現今,人類似乎已經進化到了一個新的階段。實際上,雖然不同的社會形態會衍生出不同的行為方式和道德準則,但受原古基因記憶的影響,人的本性卻從未改變過??v觀當下中國林林總總的婚姻問題,有兩大熱點經常為人們所討論,一是女性所要求的結婚成本越來越高,二是男性越來越頻發的“小三”狀況。許多人痛斥不認感情只認錢的“剛需”丈母娘,以及那些“有了錢就變壞”的男人和專搶別人老公的“狐貍精”。他們充滿感情地回憶著當年一床棉被一把糖就締結的婚姻,艷羨著相濡以沫一輩子的老夫妻,并將這兩大問題歸因于世風日下人心不古,即現代人的道德方面出了問題,各大報刊雜志、廣播媒體也不遺余力地對這些人冷嘲熱諷或大肆撻伐。誠然,功利化、道德淪喪是這些問題的重要原因,但若從達爾文主義出發考慮這一問題,也許我們會有一些全新的理解和思索。
             屬于社會從屬地位的女人在考慮結婚對象時首看物質,這一點千百年來從未改變過。過去農村嫁女兒,看男方能不能出得起彩禮,家里是否有地有糧,城里人結婚,也要求男方出“三轉一響”。但是,為什么過去在結婚成本方面的矛盾不像現在這般激化?我覺得有兩方面原因。首先,過去農村與城市涇渭分明,年輕人一般都在各自的戶籍范圍內嫁娶。因此,彩禮一般也按各自的風俗操辦,換句話說,不會超出男方經濟實力太遠。而現在農村城市化的趨勢,讓中國大多數地區的結婚前提都成了“有車有房”,這就使得剛從農村脫身走向城市的年輕人倍感壓力。其次,也是最重要的原因,是獲取房子這種家庭必備品還沒這么困難。在過去,農戶一般都有自建房,而城市里的工人、職員會有國家安排的住房。雖然條件可能很簡陋,面積比較小,但由于周圍鄰居都是這樣的條件,因此較少引起人們的攀比和不平。但現在,農村出身的年輕人和城市出身的年輕人相比,在社會和物質資源方面本就相對匱乏,再加上現今政府不再分配福利房,而房價之高令普通收入的老百姓根本望塵莫及。以前是無論如何都還能湊合,現在是根本無望;以前大家差的不太多,可現在體制內公務員的特權福利令體制外的人難望項背,這便大大激起了人們的不平。住房確實是一個家庭保持穩定生活的重要前提,不從根本上解決居民住房問題,而是一味要求女人降低要求,不計較物質,這種違反人性的做法如何能有明顯效果?!
             社會階層的分化與貧富差距的拉大也導致了我國一夫一妻制的動搖。純粹的一夫一妻制只會出現在沒有明顯階層分化與貧富差距的社會中。在這樣的社會里,每個男性所占有的物質資料相差無幾,很少出現一個男人養家能力是其他人好幾倍的情況。自然而然地,女性也很少做出放棄一個能提供給她全部物質資料的男人,而去與另一個女人分享男人,從而使自己的生活質量大大下降的決定。但在現今社會中,有些男人買不起房,有些男人有自己的房,有些男人坐擁多處豪宅,身家巨萬。若將男人粗略地按此標準分成三等,而將女人們按容貌、才能等標準亦分成三等,和諧的一夫一妻制社會最理想的狀態莫過于對應等級的男女各自婚配??墒聦嵾h不可能如此美好,“人往高處走”的本性會讓女人們渴望嫁給比她們社會地位、經濟能力高的男人以改變生活,而男人傾向于擁有更多伴侶以傳播基因的本性會令他們看到其他女人時蠢蠢欲動。在過去比較保守的年代,道德準則和社會輿論會掐滅一個男人內心的火焰,不甚寬裕的經濟實力也容易使他打消念頭。但在“笑貧不笑娼”的如今,道德和輿論的力量已經大大下降,手中有了錢的男人在面對渴望靠婚姻改變生活的漂亮女人時,心中的這團火很容易便成燎原之勢?,F在離婚也不再如以前那般飽受社會壓力,條件較好的男人離婚再娶根本不是一件難事,這就使得越來越多的丈夫在面臨孩子出生、七年之癢、中年危機等境況時更容易出軌,從而導致家庭的破裂。從根本意義上來說,序列型的一夫一妻制就是一夫多妻制。這樣的社會環境不僅使得越來越多底層男人找不到妻子,也使得那些人到中年人老珠黃,為家庭付出良多而導致自身社會地位和價值下降的女人沒有了應得的保障。
             從上面的論述我們可以看出,人的本性自古以來基本未變,但社會的階級、輿論、道德環境和價值取向可以對其有巨大的影響。在一個保證人民溫飽生活,貧富分化不很嚴重,注重個人素養和道德的社會里,人們便不至于因為巨大的生活壓力而將物質作為擇偶的決定性標準。人們對于幸福生活會有多樣化的追求,也會更痛恨那些不尊重女性尊嚴與價值、破壞婚姻神圣性的男人,并用道德與法律對其進行有力的懲罰。而這會引領出一股提倡精神追求及自我克制的社會風氣,并產生抑制男性與女性劣根性的作用。用康德的理論來說,便是人們行為的動機漸漸從“假言命令”轉向了“絕對命令”,即原本是為了謀求自身利益而進行的行為漸漸內化為其價值觀,到最后成了自我約束和要求。只有這樣的內心力量才能與強大的本能相抗衡。而在一個為溫飽奔忙、崇尚功利、精神式微的社會里,當教育、家庭、社會大環境無一例外地被“金錢至上”的論調污染時,我們去哪里尋找戰勝自身劣根性的力量?本性對于一個人的行為不是決定性的,但它的力量絕不容忽視。幾句空泛蒼白的精神文明建設口號不可能蕩滌人心,只注重知識填充卻無視道德和價值觀樹立的教育無法使人的內心充實且強大。當女人們一心只想改變物質生活,卻無法樹立起鮮明的自我認同和自我意識時,當男人們認定有錢有勢美女環繞才算成功時,踏實單純的幸福也就再沒有了棲身之地。
             別再只是一味抨擊那些男女的見識貧乏、精神庸俗,對他們而言,“非不為也,實不能也”。我們該想想,事到如今,問題該如何解決?
            
            文/曹懷寧 2013.08.12
        •       
            
            沒有思想學這個專業,卻有思想家這個稱謂。其實思想家就是雜家,駁雜的雜。所以看完《道德動物》一書,我感到至少有一點,書商是說了真話的,那就是賴特真是個思想家,而且是大思想家?!兜赖聞游铩芬粫娴奶s了,雖然以達爾文的進化論作底色,但已經涵蓋了生物學、心理學、社會學、歷史學、政治學等學科。所以這本書適合閱讀面廣的人來讀,博學的人來讀,肯定能讀出跳躍的快感。但像我這種不夠博學的人,就得細細研讀,不敢太快。不過對于不夠博學的人來說,讀完這本書,知識儲備的增長還是絕對可觀的。至少對于進化心理學這門學科,多少會有所了解,而且可以用來理解身邊的社會現象,比如女性出軌,本書就從進化心理學的視角給出了好玩的解讀。
            談女性出軌,前提框架一般都是“一夫一妻”的婚姻制度。離開這一制度,也就無從談出軌。賴特認為,從進化的觀點看,“一夫一妻”的模式是對人類更加有利的生存方式,但是在從原始社會到今天這段漫長的歷史時期,男女關系沒有這么簡單。不僅有常見的男性出軌,女性出軌也很普遍。按照生理特性看,雌性與異性發生性行為的愿望遠沒有雄性那樣迫切。這就讓人更想了解女性出軌的深層原因,即,女性能夠從出軌行為中得到什么?賴特認為首要原因是生物學家所說的“資源提取”行為,就是為了資源的攫取,即與女性與男性發生的性行為越多,得到的好處就越多。當然了,讀到這里,很多女權主義者肯定會不愉悅,因為賴特此時已經把性行為隱然尚品交易化。但是,如果把視野放在進化的開始階段,在沒有愛情而只有生存需要的進化初期,女性通過與資源攫取能力更強的男性發生性行為來攫取資源,確實是一種明智的策略行為。在生存面前,性是要讓步的。比如在《1942》中,地主純潔的女學生閨女,最終為了生存還是選擇了一條風塵路。
            除了“資源攫取”,賴特還認為“雙方互利”理論可以有效解釋已婚婦女的出軌行為。這涉及女性的另外需求:女性需要從男性身上獲得優質基因和穩定且較高的男性撫育投資,但是女性往往很難從一個男性身上同時獲得這兩種。于是,與具有不同資源的男人發生行為并滿足需要,便成為策略根植于女性的基因中。不過,如果仔細對比第一點,我們會發現這仍然是個資源問題,只是資源的形式不同了而已。
            顯然,從資源與進化的角度理解女性出軌,確實有一定的道理。但是,這種視角帶有強烈的“男性中心主義觀”,而且越來越無法解釋現代社會的女性出軌行為。比如,只談資源,而忽視了女性本身對于性刺激的渴求,以及感情需求。有一句網絡妙語總結出軌行為,就比較透徹:女人出軌,因為心動;男人出軌,因為新洞。這說明,情感需求也是不容忽視的,現代社會,女性很多女性出軌,已經沒有了資源考慮,更多的是為了情感訴求。于是,從進化心理學的角度看,萊特先生有必要出修改版了。
            
        •       中世紀文藝復興誕生之前,以宗教意識為主導的君權神授觀念統治了歐洲政權,為了鞏固封建主義的政治利益,宗教用一切暴力對付敢提出違背宗教意識的自然科學家。隨著君權神授的觀念消失,被理性知識所代替,原有的神權政治體系被瓦解,自然科學得到了全面發展。17世紀,以笛卡爾為代表的百科全書學派,引導了新一代的啟蒙運動;19世紀初,英國生物學家查爾斯.達爾文的進化論學說也得以在歐洲世界獲得大力支持。
            
             從20世紀以來,進化論不但成為眾多生物學家的研究對象,甚至在其他學科也獲得不少支持者,進化論成為了自然科學中最富有的學術金礦。今年初,羅伯特.弗蘭克的新著《達爾文經濟學》也分析了進化論思想對以斯密為代表的自由主義的批判,該書將進化論的思想引入了經濟學領域,認為人類的消費習慣并非理性而是自然選擇的結果。
            
             近年來,中信出版社再版了不少關于行為學方面近點著作。喬治?阿克洛夫和羅伯特.希勒的《動物精神》分析了行為經濟學在侵占主流經濟學的地位;道金斯的《自私的基因》說明復制、變異和淘汰簡單的三種機制可以演變出所有大千世界生命現象里的林林總總。那么近期再版的《道德動物》是對這一領域再一次完美闡釋。羅伯特.賴特的這本《道德動物》其實早在中國內地出版,1999年,內蒙古人民出版社以《性.演化.達爾文》首次出版了此書,接著2002年,上??茖W技術出版社以《道德的動物》再次出版了此書,但這兩次的讀者受眾范圍并不大,中信出版社再次出版此書可以圍繞進化心理學的專題,重新引起讀者的注意,值得贊賞。
            
             從這本書的寫作思路來看,作者是以達爾文的生平及其作品的脈絡,從一些生活中常見而爭議眾多的問題出發,比如,人類的一夫一妻制不只是法律的規定,這種制度還與進化論有絕對的關系;兄弟之間為了得到更多父母的關愛而相互競爭的根源是什么;為什么父母偏愛自己的孩子?并進入引出人類情感、友誼和競爭之間的生物進化論的關系,從而提出對人類基于道德行為提出道德上的啟示。
            
             在這本書中,羅伯特.賴特還是延續了生物學上一個終極問題,動物是否有道德嗎?人作為一種特有的動物,其道德與動物之間有何明顯差別?關于這一問題可以在達爾文的《人類的由來》一書中可以找到答案。達爾文認為,人類所具有的的道德是合乎道德的,而其他動物則不是,“所謂有道德性的動物就是這樣一種動物,他既能就他的過去與未來的行為與動機作些比較,而又能分別的加以贊許或不贊許。我們沒有理由來設想任何低于人的動物具備這種能力?!本科湓蛟谟?,動物沒有自身對行為動機的比較并進性道德評價的能力,而人類則具有這點。然而達爾文的這一觀點在進化論上卻自相矛盾,人從其他低等動物中進化過來,應該有合乎道德的根源和萌芽。
            
             人類很多復雜的行為動機可以從進化心理學中找到答案,但也有一些行為總是讓人難以捉摸,比如,性行為與婚姻是人類最受關注的活躍主題,但卻總是讓身處其中的人失望。在兩性選擇上,男人與女人在需求上的并不一致。男人永遠偏愛于25歲左右的漂亮女子,大眼睛、小鼻子并作為女性生產后代能力的標志,男人喜歡聰明的女人,但更喜歡智商低下的女人;而女人呢?女性為了給她的后代提供更好的養育投資,其需求在于選擇有財富、地位、權力的男子,但大多數女人只能退而其次。
            
             在性的自由選擇機會上,男性比女性有更多的優勢。男性可以隨便和其他女性發生關系,而女性則拘謹些,女性如果背叛自己的丈夫與其他男人通奸在道德上不允許的,在禁欲制度嚴格的國家,發生這樣的事,女性可能受到法律上的制裁。從社會平等角度上看,性選擇上的不平等永遠存在。男人把女人分為兩種,可以娶回家的和可以上床的,除此之外沒有第三種,這種“圣女-蕩婦二分法”決定了男性在婚姻選擇上的謹慎性,男性可能有上千位性伴侶,但合乎妻子的也許只有幾個,甚至沒有,拜倫筆下的唐璜有2000多位情人,但沒一位可以成為他的妻子。
            
             在婚姻上,男人比女人有更多的選擇,一夫一妻制是法律所確定的,它符合進化論的自然選擇,但卻不符合男人的需求。在20世紀之前的中國封建社會,有權勢地位的達官貴人在有多位妻子,而窮人一輩子打光棍,即使在西方的維多利亞時代也不過如此。男人可以一紙休書解約婚姻關系,而女性則沒有選擇的權力,隨著社會文明的自由度更開放,法制更健全,女性在婚姻上也有單方面解約的權利。
            
             達爾文的進化論雖然能夠解釋一些常見的行為動機,說明人是道德的動物,人從自然選擇中進化出了具有良知、同情乃至愛的優良品種,但遺憾的是,現實生活中,人并不總是表現出是道德的動物,對同一行為,有自身和他人的標準,對別人的道德標準高于一切,而自己卻干著違背道德的勾當,難道這種行為也是自然選擇的結果。無疑,達爾文的進化論學說也有局限性。
            
             2013年7月7日
            
             未經本人允許,請勿非法轉載!
        •       
            如果說達爾文的《物種起源》讓人類充分認識到自身的身體進化的話,那么《自私的基因》以及《道德動物》等一些進化心理學著作則讓人類充分認識到自身意識的進化過程。
            
            我們有沒有考慮過人類的一些意識,諸如愛、友情、自尊、謙遜、羞恥、同情、榮譽、懊惱以及憤怒到底是怎么起源的?這些意識對于我們有什么作用?我們為什么必須擁有這些意識?
            
            我剛開始閱讀這本書的時候,覺得索然無味,因為它是以兩性關系起頭的,而兩性關系中諸如雌性的矜持和保守、雄性的主動和炫耀在進化上的意義已在70年代出現的《自私的基因》中充分強調了,如果說本書在這部分有所突破的話,那也只是說得更全面一些,因為本書不僅強調了卵子相對于精子的稀缺性,這導致雌性對于性交更謹慎,而且比較了父母在子代撫育中投入的精力相差巨大,一般來說母親在子代撫育中付出的更多,而大多數物種中雄性完成性交后就不用做什么事情了,所以,雌性在性交過程中的矜持和保守以及雄性的主動和炫耀也就不奇怪了。
            
            但繼續閱讀下去,在這個問題上還是出現了新穎的解讀,亦即本書反復論證的“圣母-蕩婦二分法”,如果男人無法分辨孩子到底是不是自己親生的,那么根據他的性伴侶的行為推斷孩子是不是自己的就顯得特別重要了,男人喜歡和蕩婦在一起尋求刺激,但卻希望找一個圣母一樣的女性結婚并共同撫育孩子,這主要是圣母出軌的幾率較低。于是,矜持和保守這一性格的基因就獲得了遺傳下去的機會,至此這一問題并沒有結束。繼續探討下去,為什么蕩婦的基因還是一直存在呢?這是因為蕩婦雖然不能得到男人對于子代的投入,但卻總能得到相對最優基因的男人的精子,她的后代則更具有吸引力,以便更好的把她的基因遺傳下去。于是“圣母-蕩婦二分法”會達到一種平衡,即圣母不會壟斷所有的男人,蕩婦也不會獨占所有的男人,而是維持約定比例,有利于雙方基因最大限度的擴散的比例是1:5,這種生態上的平衡廣泛地見于生物學界。
            
            于是,女性的矜持和保守不僅僅具有生物學上的意義,而且具有心理學上的意義,當然,深究下去其實都是統一的,即都是具有進化上的意義的。
            
            兩性關系的最高境界是結婚,本書探討了一夫一妻制和一夫多妻制的進化心理學意義。在已經出現過的1100多種文明中,900多種文明是一夫多妻制的,只有少數文明是一夫一妻制,可見一夫多妻制在進化上的重要性。
            
            一夫多妻制在進化上的意義是顯而易見的,可以使優秀的雄性基因獲得遺傳的幾率最大化,而且女人和孩子不必承受男人離家另行組建家庭后帶來的困境。當然女性與別人分享丈夫所承受的心理壓力以及部分男人無法找到女人的痛苦則不在自然選擇的考慮范圍之內,自然選擇的最高法則是讓基因復制擴散下去,而不是讓我們更幸福。
            
            一夫一妻制的社會往往是不分層的社會,比如原始社會,人們生活在最低生活水準線上,一個男人養活一個女人和孩子已很不容易,一夫多妻更是不可能生存下去。而在分層社會(即存在不同階級的社會)里,一夫多妻制普遍存在。當然,反例顯而易見,比如現代社會是分層的,但卻是一夫一妻制的,不過根據事實判斷,包括美國和其他現代工業國家,盡管不存在體制性的一夫一妻制,事實上存在序列的一夫多妻制,即富人總有更多的機會與女性交往,也有更多的機會占有女性的青春期??紤]上現實中國社會里的“包二奶”現象,則更容易找到支持這種理論的依據。
            
            探討了兩性關系,再來探討個體與社會的關系。
            
            基因是自私的,唯一的目標是復制擴散下去。而這一目標通過人類的行為執行下去,我們愛子女,因為子女攜帶1/2的我們的基因,我們愛兄弟姐妹,因為他們攜帶1/4我們的基因,我們愛表兄妹,因為他們攜帶1/8我們的基因,他們能夠生活下去并把基因擴散下去是有利于我們的,這是很好理解的。書中探討了一個反例,工蜂和工蟻沒有繁殖能力,為什么他們還心甘情愿的為雌雄蜂和雌雄蟻做自我犧牲式的服務?其實,工蜂和工蟻是雌雄蜂和雌雄蟻部分基因的完全復制品,這樣考慮,它們的自我犧牲也就好理解了。
            
            那么推而廣之,如果我們愛子女和親戚是有遺傳利益的,那么我們為什么對于其他所有人存在同情、憐憫、謙遜等情緒呢?或許這個問題可以翻譯為:既然基因是自私的,為什么自私的個體卻會導致社會的和諧,個體的自私被限定,而集體的道德發展起來?
            
            在直覺上,這不是一個很復雜的問題,如果沒有道德,那么集體的無序將最終損害個體的利益。但要論證這一問題卻不是很容易的事情。書中用一個博弈論的模型進行了探討,如果把個體原則設定為“以牙還牙、以眼還眼”,那么最終個體的行為將發展出集體的道德,因為遵守道德將獲得回報。
            
            個體與社會還有一個重要的問題,那就是個人在社會中的地位問題。如果社會地位越高代表基因越容易擴散下去,想想大猩猩的世界,處于首領地位大猩猩總是擁有最多的妻妾,那么在人類社會中也存在類似的現象,男人更在乎自己的社會地位,這是來自基因深處的需求。而對于社會地位的追求發展起來一系列意識,比如自尊、榮譽感、羞恥、謙遜等。自尊和榮譽是獲取社會地位的驅動力,羞恥是抑制那些降低社會地位的行為發生,謙遜是為了獲得社會的認可。
            
            最后的篇章,本書探討了對于道德的價值判斷,如果按照康德的理論,道德是先驗的,那么就有絕對的道德與不道德,但如果考慮道德只不過是基因為了復制擴散而發展起來的一種意識,那么道德就陷入了功利主義的泥淖,那些有利于進化的品質就是道德的,而不利于進化的品德就是不道德的,如若如此,難免產生人道主義危機,也許希特勒的種族凈化理論也不必受到道德上的譴責,顯然這是不可接受的。
            
            這本書更有意義的是最后提出了很多未解決問題,比如同性戀基因為什么能存在?為什么人類會存在自殺?為什么戰士會赴死疆場?要知道以上現象是有悖于基因把自己復制擴散下去的本性的,作者提出了一種研究思路,即進化只能設定一種心理機制,而不是設定行為本身,而這種心理機制會產生一些與最初設定意愿相悖的行為,也是有可能的。
            
        •       當得知“人是高等動物”這一真理的時候,我們這些小伙伴最喜歡玩的嘴仗是這樣的?!澳衬衬呈莿游??!倍绻侨朔磳?,就會再說上一句,“好,你不是動物。人是動物,所以你不是人?!币簿褪峭ㄟ^這個多少幼稚的小游戲,我們發現人與動物的奇妙關系。而回收早期人類社會研究,學者們都在假設人的人性與動物性的沖突,比如學術名人弗洛伊德,在他的精神分析學中,其基礎就是動物的性,被人性的社會壓抑,于是轉換為了潛意識,出現了不同的我。
            那么,動物性與人性的關系又到底在哪里呢?在進化心理學看來,人即動物,遵循自然選擇,只是被社會的外衣所包裹。而如果要列出代表這些觀點的書籍的話,那么就有理查德·道爾金的《自私的基因》、布魯克斯的《社會動物》,以及羅伯特·賴特的這本《道德動物》。而如果要舉個簡單的例子,或許可以翻翻科學松鼠會小莊的《愛與性的實驗報告》。小莊曾經在《冷浪漫》的結集中這樣打趣道:“男人花心和女人勢利是天生的,因為男人需要四處去傳播自己的基因,而女人需要有足夠強大的合作伙伴來撫養后代成長?!边@就是典型的進化心理學。
            然而,這種分析卻是危險的。一方面,正如這門學科本身就存在疑問,另一方面,賴特也在本書中特別強調,說某些事物是“自然的”并不是說它就是好的,沒有理由以自然選擇的“價值”作為我們自己的價值。很顯然,你也不能因為小莊說男人花心是天生的,就認為理所當然,天經地義,否則就真的顯得人要和動物一樣cheap了。
            當然,在做完必要的審視后,或許我們還可以順著小莊的思路繼續思考。
            首先讓我們重新明確什么是進化論——哦,不,進化論還是存在歧義,正是因為進化一詞,我們有種先入為主的觀點,進化后的要比進化前的要先進,因此還是自然選擇理論的稱呼更合適——達爾文曾經用10個字總結,“繁衍,變異,強者存,弱者亡”,這里的強、弱是指適應性。
            那么,我們再開始推演吧。男人們花心是為了更好的傳播和延續基因,那么傳播的越廣,自然后代也越多,于是,越來越多男人花心,但是出現了一個問題,花心的男人不會去照顧女人,于是女人撫養后代的能力就下降,反而導致了花心的男人存活的少,那么,這兩個趨勢是結合在一起會怎么樣呢?答案是,大多數的一夫一妻制。
            不過,有趣的是賴特提出了這樣一個觀點,雖然花心男在道德上可以譴責,但如果這個男人已經結了婚,又愛上了另外一個女人,并生了小孩,他是要選擇離開前面的家庭,但還是要承擔撫養責任,再與后面的女人結婚,還是說,我們可以允許一夫多妻呢?
            
            
            
            
            
        •       達爾文該進化了
            
            偷愛警/文
            
            物種起源,靈長類動物與人類接近和相似。人類首次對物種起源有了深刻的理解和認識,感謝查爾斯達爾文先生,幫助人類深入的分析和闡述,物種原生的脈絡。而萊特先生,這部書的作者從新舊達爾文主義,兩方面,為物種起源、社會動物的演變,做了詳盡的解讀分析。
            
            從人類初期,對性文化的理解,就有根深蒂固的“君王”制度,無論從靈長類動物身上,還是從昆蟲、鳥類的身上,秉持的都是君臨天下的文化思想,動物階層的劃分很詳細,高等到低等的界限,很清晰,弱肉強食、物競天擇的規律,在動物界優顯明確。
            
            “君王”可以支配優秀的資源,可以控制和分享資源的主權。從賴特觀點看,雌性卵子的稀有性,雄性精子的普遍性,形成雌雄地位的懸殊性。物以稀為貴,物種之間也懂得在這個道理。雌性當然想要子嗣是最強悍、最有威嚴的那個物種,對雄性的要求,自然苛刻許多,精子雖然數量眾多,但最后能夠獲得交配權的,只有一個?!熬酢敝疇幊錆M血腥的味道不可避免,充斥著嚴重的排斥感也是正常的。雌性沒有時間去逐一篩查優越性,只能通過強者更強的簡單方法,來獲得未來的保障。反觀,雄性的濫情和不專一是出了名的,并不是基因不純,也不是基因退化。而是雄性為了,提升物種進化的臺階,而采取的行為特性。真如此的話,“君王”體質是偉大的,是值得稱贊的。而一夫一妻制度的誕生,徹底瓦解了“君王”文化的延伸。奉行一夫一妻的根源,在于雄性所不能支配的自由獨立原則。雖然可以滿足優等進階的進化條件,卻剝奪了自然法則中,物種與物種間,資源配比平衡的客觀規律。
            
            賴特通過達爾文的生平介紹,闡述了人類對物種進化的一些觀點。比如:道德對于物種的重要性。達爾文對婚姻的選擇,就是很好的例子,當婚姻與生活發生碰撞的時候,選擇成為關鍵的一環,達爾文的選擇,是汲取了物種資源的合理調配性,所做出的選擇。艾瑪接受達爾文的求婚,實際佐證著達爾文主義的真實性。在選擇上,非優等選擇,非優化的免疫,都是最好的選擇方式,兩個很普通的人,走到一起,不一定為了物質的富饒和財富的占有,更多的是為了,幸福美滿的照顧彼此,繁衍生息,尊重彼此的立場,體恤和盡可能理解彼此的需要。實際這就是兩個陌生人,走到一起的目的。而當前的物種思維,在挑戰進化論的基礎,很多慣性思維發生了跳躍式的改變,是人類更高級了,還是物種演變落后了。
            
            道德標準的測量,一個是行為標準,一個是環境影響。在行為標準面前,自控力、約束力的強化,是對自我的挑戰,甚至是一種刻板的圈定。道德潛規則,似乎是不斷更新的。最起碼現在這個社會是如此進步神速,人類的道德標準,多數建立在金錢、權力、地位、身份、形象特征上面,沒有這些硬件條件,很難有道德評判的理由。另一個誘因,環境污染也使得物種間的道德底線,發生側翻和傾倒。沒有人愿意為了固執、堅韌、煩躁的常態習慣做出讓步和犧牲,因為環境發生了嚴重的改變和轉移,再保守、再固執己見,等于食古不化的恐龍,不是暴斃身亡,就是坐等著被其他高級物種獵殺。物種在被選擇和選擇面前,有著迫不得已的緊迫感,到底如何判斷和選擇,物種自己的立場能不能堅持到最后的終點,決定權似乎是看不見的無形影子,牽制著物種對道德的審視。
            
            達爾文主義在現如今受到各方質疑,面臨很多新問題的挑戰,但無法抹掉達爾文主義的生物學作用。達爾文對自身嚴苛的規范要求,毫不影響他的學術成績。賴特的這部書可以用恢弘來形容,中信出版的這部書,最好在封面上,加上一行小字“未滿十八周歲,請在家長陪伴或指導下閱讀此書”。這部書比啟蒙讀本還深刻,至于未成年人能不能讀懂這部書,我想根本不用解釋。人類進化的太快,而自然生物的進化,明顯跟不上人類的步伐。
            
        •       看看人是一種什么樣的動物《道德動物》
            
             我們人類總是覺得自己比動物要高等,總是把自己放到動物之上,如果有誰說你是動物,你肯定不高興,甚至還會因此而動手,不過一旦動手那不是更像動物了嗎?所以多半你還是會用理智去戰勝自己的情緒,這正好證明了我們的確比動物更高明。
            
             可是我們是怎么變成這個樣子的呢?人類是怎么來的呢?一涉及到這個問題,我們可能都會覺得挺沒面子,從達爾文開始,我們就知道了我們不是上帝的寵兒,不是伊甸園中亞當和夏娃的后代,我們是從細菌微生物等低級的生命形式一點一點的進化來的。
            
             那么說到底,在生物學上講,我們還仍然屬于動物,還沒有脫離動物界,我們的分類還是了靈長目人科人屬人種。不過我們肯定有點另類,我們肯定和所有的動物都有點不同,我們肯定比所有的動物都聰明都高級,這么說沒有人會反對吧!呵呵,反對的肯定都不是人。
            
             人為什么會高級了呢?為什么有了理性思維了呢?為什么能夠發明了文字,擁有了文化了呢?為什么只有我們把動物進行了分類呢?這回我們可以自豪了,世界上所有的動物加在一起都沒有我們有智慧,我們主宰了這個世界,對于那些傻乎乎的動物來說,我們簡直就是神,可是我們的神性是如何而來的呢?我們怎么就有了智慧,有了道德,有了文化了呢?
            
             《道德哲學》這本書就來告訴你,你的道德不是天賦的,和動物一樣,是進化來的,而且還要告訴你是怎么進化來的,當你看之后,弄清楚了,你就會發現,道德原來和道德無關,原來就是動物本能的升級而已,每一項道德的背后都蘊藏著深刻的功利和算計,當然這不是我們在算計,那是基因的事情,是自然選擇的結果,我們還是很無辜的。
            
             看這本書你要有所準備,首先是書很厚,拿在手里會感覺比較沉,看起來會比較慢,其次書寫得很理性,如果你不是很喜歡理性思維的,那就算了,否則看不懂你會罵人。
            
             如果你看進去了,那你就不得不佩服作者,這么一本類似哲學的書,里面竟然能夠加入了達爾文的內容,有點讓人感嘆,真不一般,作者無論說到什么地方,無論是愛情,還是性,還是良知,還是婚姻,還是道德觀,還是意識形態,還是宗教,還是社會階層,無論講到什么地方,都統統拿達爾文來說事,這可比為達爾文寫一本傳記可難多了,因為傳記只要講清楚傳主的生平就可以了,不用考慮太多,而作者讓人感覺就是達爾文的好朋友,對達爾文的方方面面都了解得非常透徹,真是太厲害了。
            
             很早就接觸了社會生物學,對進化論也比較了解,所以這本書里的基本觀點我都非常贊同,讀這本書真是感嘆于作者的細膩和資料的豐富,這才是真正的學者,作者是誰呢?羅伯特·賴特,我看過他的書,《自私的基因》寫得也非常出色,羅伯特是曾供職于《科學》雜志,是美國前總統克林頓智囊,全球百位最具影響力思想家之一。這個稱號應該名副其實。
            
        •       現在是今年的宗教時間。漫步美國或英國的任何一座城市,你都能看到被宗教符號點亮的夜空。巨型燭臺毫無疑問也成為了圣誕節的裝飾品。宗教在西方世界似乎仍然煥發著勃勃生機。
            但真的是這樣嗎?或許這些符號已經變得空洞無物,而只不過是西方人新的信仰、消費主義以及它世俗的教堂——大型商場的華麗序幕。
            乍看一眼,宗教一直在衰落。在英國,2011年的國家人口普查結果剛剛出爐。結果顯示,四分之一的民眾不信仰宗教,這一數字幾乎是十年前的兩倍。雖然美國仍然是西方世界最具宗教性質的國家,宗教信仰者也下降了20%,是一代人以前的兩倍。
            但如果我們從另一個角度看,這些數據會呈現不一樣的意義。自18世紀以來,許多西方知識分子紛紛預言宗教即將面臨的衰亡。但在經過了一連串毫不留情的攻擊之后,包括最近的無神論者Sam Harris, Richard Dawkins和早些時候的Christopher Hitchens,英國仍有四分之三的民眾信仰宗教,美國是五分之四。這在科學時代真讓人難以置信。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許多新的無神論者是達爾文的追隨者。他們說,我們就是我們自己,因為這樣我們就能夠生存并將我們的基因傳給下一代。我們的生物學特征和文化構成了我們的“適應合合宜性”。宗教是他們當中最偉大的幸存者。超自然力量能夠長存一個世紀,偉大的信仰則長存一千年。問題是為什么會這樣。
            達爾文自己就暗示了幾乎能夠確定是正確的答案。他對一個似乎與他的觀點相矛盾的現象困惑不解。按照他的觀點,自然選擇應該偏好殘忍,利他主義的個體(他們愿意為了他人而舍棄自己的生命)應該在將他們的基因傳給下一代之前就已經死亡。然而,所有的社會都崇尚利他主義。在一些社會性的動物那里也能找到類似的跡象,從黑猩猩到海豚再到切葉蟻。
            神經科學家已經知道這些是如何可能的。我們擁有感知痛苦的鏡像神經元。當我們看到他人遭遇不幸時,這些鏡像神經元就會被激活。同情心是我們固有的。我們是道德動物。
            達爾文答案的確切含義仍然被他的追隨者爭論不已。哈佛大學的威爾遜(E.O. Wilson)和牛津大學的理查德·道金斯(Richard Dawkins)就各執一端。簡單地說,我們以個體的形式傳遞我們的基因,但卻以群體成員的方式生存。只有當個體不僅僅是為了他們個人的利益同時也為了群體的利益而行動時,群體才有可能存在。相比于其他生命形式,我們獨特的優勢在于我們組成了更大更復雜的群體。
            其中的一個后果就是我們在大腦中形成了兩種反應模式,一種關注我們作為個體所面臨的潛在危險,另一種定位于我們的大腦前額葉,它對我們的行動對自己和他人造成的影響采取更為深思熟慮的態度。前一種是立即的、本能的和情緒性的。后一種則是反省性的、理智的。用心理學家丹尼爾·卡尼曼(Daniel Kahneman)的話來說就是,我們非快即慢。
            快通道幫助我們生存,它也可能造成沖動和破壞性的行動。慢通道導致更為深思熟慮的行為,但在激動的時候卻又經常失效。正如先知和哲學家長期以來認為的那樣,我們既是罪犯又是圣徒,既是利己主義者又是利他主義者。
            如果真是這樣,我們就能明白為什么宗教在過去能夠幫助我們存活,以及為什么我們在未來仍然需要它。宗教能夠增強和加速慢通道。它改變了我們的神經通路,通過我們參與的儀式、閱讀的文字和我們祈禱的禱告將利他主義轉變為我們的天性。它是人們已知的最強有力的共同體建立者。宗教通過利他主義的習慣將個體和群體維系在一起,營造足夠強烈的信任關系來戰勝破壞性的情緒。新達爾文主義者沒有駁倒宗教,卻恰恰幫助我們理解了宗教的意義。
            沒有人比政治科學家帕特南(Robert D. Putnam)更文雅地表達了這一點。在20世紀90年代,他因“獨自打保齡”一詞而聞名:越來越多的人在打保齡,越來越少的人參加保齡球會。個人主義慢慢摧毀了我們組成團隊的能力。10之后,在他的《美國恩典》一書中,他談到了仍然有一個地方可以找到社會資本,那就是宗教團體。
            帕特南的研究表明,經常去教堂或會堂的人更有可能向慈善機構捐款、參與志愿活動、幫助無家可歸的人、捐血、幫鄰居干活、花時間陪伴沮喪的人、給陌生人讓座或幫別人找工作。相比于教育、年齡、收入、性別和種族,通過去教堂或會堂的次數測量得到的宗教性能夠更好地預測利他主義。
            宗教是消費時代下個人主義最好的解藥。社會能夠脫離宗教而存在的想法在歷史面前不攻自破。如今,在進化生物學的視角下也不再成立。這可能意味著上帝是具有幽默感的。但確定無疑的意義在于,西方的自由社會從來也不會失去對上帝的信仰。
        •        這并不是一本學術理論著作,而是一本關于進化心理學的科普讀物。關于進化論,大家多少都知道一些;而心理學,也是社會科學里面一門熱門的學問,而進化心理學,讀者恐怕了解有限。那么在進一步了解這本書之前,我們可以先在預習一下百度百科上的進化心理學的條目:http://baike.baidu.com/view/964262.htm
             在這本書中,作者以達爾文的一生和他的學術研究為線索,將進化心理學的一些觀點用通俗的語言表達出來,因此,這并不是一本學術研究著作,而是一本科普讀物。它主要想說的就是一件事:我們的心智并不全是后天各種環境所決定,乃是有一部分運行機制是從祖先的基因中一代一代傳承下來的。用進化心理學的觀點無法確定人性本善還是人性本惡,但是可以肯定的是,每個人剛一生下來,必然不是一張白紙,多少都會帶著一些臨摹過祖輩的痕跡在上面。
             在論述兩性之間的差異時,本書主要是從求偶-交配-繁育這一過程進行分析的,用以解釋男人和女人在心理上的區別,提到的第一個重要的理論便是特里弗斯的“親代投資理論”:“在一篇1972年發表的論文中,特里弗斯正式將“親代投資”定義為“父母以對其后代的投資能力為代價,而增加后代生存機會的投資(該后代的繁殖率因而大增)?!庇H代投資包括了產生卵子或精子、受精、懷孕或者孵化,以及養育后代所需花費的時間和能量。顯然,直到分娩之前雌性的投入都是巨大的,并且這種差異在分娩之后還會持續。他認為,通過量化某個物種里母親和父親之間投入的不平衡,我們就可以很好地理解很多事情——例如,雄性的熱心和雌性矜持的程度、性選擇的強度以及求偶和親子關系、忠誠和背叛等細微方面?!?br />    而在另一個章節,作者又討論了“一夫一妻制”這個話題,并不是從什么人權啊女權啊之類的東西去談,而是從進化的角度去看一夫一妻制,有些論述讓人感到既新奇又意外。首先是經過研究表明,從遠古到現今,那么多中不同形態的人類社會中,一夫一妻制所占的比重其實是非常小的一部分,這里面的一個原則是:一個社會中,男人們在經濟上的地位若是平均,也就是人類學家所界定的“非分層社會”,那么相比一夫多妻制,一夫一妻制更適合。而那些分層社會,包括現代工業國家,依然奉行一夫一妻制才是有違自然界的常識。為了讓我們能夠理解為什么會有這種維和感,專家給出了另外一對概念:體制化的一夫一妻制和序列化一夫一妻制。體制化的一夫一妻制就是我們所認為的那種白頭偕老,從一而終的一夫一妻制,而序列上的一夫一妻制則相當于一夫多妻制。如很多有錢的男性,在他的職業生涯中壟斷地占有了一連串女性的可生育年月。簡單地說,就是法律允許丈夫或者妻子離婚,再去組建新的家庭,繁育后代,而這個過程中男性和不同的女性繁育后代的可能性明顯高于女性跟不同的男性繁育后代。因此也可以視為另一種形式的一夫多妻制。
             配偶的數量關系也會影響親子關系,給每個孩子同樣多的愛在自然界中是完全不可能的。特里弗斯和數學家威拉德在一篇文章中提出:“在任何一個一夫多妻制的物種當中,一部分雄性會擁有大量配偶為其生育后代,而另一些完全沒機會進行繁殖。所以,身體情況不好的母親,將女兒視為比兒子更重要的珍寶,就可能活得遺傳基因上的好處。這是由于如果母親身體不好,那么她的奶汁可能不足,孩子體質就會比較若,這對兒子來說尤其不利。營養不良的雄性可能連參與繁殖競爭的資格都沒有,然而一個可以生育的雌性,幾乎在任何情形下都能吸引到一個伴侶?!?br />    在哺乳動物中比較有代表性的如佛羅里達狐尾負鼠,負鼠媽媽們如果沒有能力養育太多孩子的話,就不會給兒子奶吃,甚至會任由他們餓死,但是對女兒則會好好喂養,讓他們得到自由的發展。這個理論也能很好地解釋了人類社會中的發生在上層社會中的殺害女嬰的行為,以及財產或者重要的生產資料“傳男不傳女”的習俗。我們來觀察現今的中國社會,在普通百姓之間,不是也流傳著“生兒子是建設銀行,生女兒是招商銀行”這種觀點么。在富人的階層中,肯定是生男孩兒的意愿更為強烈,道理就是如此。
             進化心理學是如何看待道德這一問題呢?一種看法是道德起源于種群之間的互利行為,運用博弈論及其他的科學分析法進行模擬推導,一個種群如果長期堅持互利行為,那么這個種群在競爭中生存發展下來的機會就更大,那么互利行為的基因就是傳給后代,以此為基礎,而衍生出了我們現代人的種種道德觀,但是書中也提出,人們的道德觀念并不是生下來就全有的,仍有70%是受后天環境所影響的,我們可以從中看出,道德觀念是基因和后天環境共同作用的,而且環境的影響會更大一些。因此進化心理學絕不是社會達爾文主義,強調基因決定論,只是說明了我們很多行為是來源于自然演化的產物。
             書里還寫了很多有意思的觀點,篇幅有限不能一一列出,有興趣的朋友可以閱讀此書,建議可以把這本書和《裸猿》及《自私的基因》一起看,會對進化心理學的理解更加系統和完整。
            
        •       “虎為百獸之長,人為萬物之靈”這句古諺,無疑突出了人與自然界動植物之間的差別——無獨有偶,在西方也有“人是萬物的尺度”一說。無論是東方還是西方,人類把自身作為外界的基準是很正常的做法,畢竟認識他者需要一定的參照物。然而,人卻對自身“靈”缺少客觀的“刻度”。
            
            從古希臘的柏拉圖到現代的生物學之間,存在著很多“人的定義”,但似乎每一個定義都不能窮盡人類所表現出來的特征——人類依然需要不斷地被解讀和闡釋。也正是基于上述原因,本書的作者羅伯特?賴特基于進化心理學向我們介紹他對人類的認識成果——《道德動物》
            
            在這本書的“前言”中,作者說到“人類是一個在其道德裝備上非常壯觀、在濫用道德的傾向上非常悲劇,且在這種濫用的無知上非常悲哀的物種”?;谧髡吆竺娴挠吧浜椭S刺的意味的話語,我們其實可以得到這樣一個問題:人類是道德動物?
            
            回答這個問題是非常困難的!在閱讀本書的過程中,可以看到作者被這個問題深深地困擾著,然而對這個問題的思考也令作者樂在其中。人類到底應該選擇“一夫一妻”還是“一夫多妻”?社會構成的基石是群體選擇還是互利主義?在社會中人是否應該通過自我貶低而達成群體認同?……這些問題每一個都不是能夠簡答做答的。因此作者在這里征引了大量學術著作做為思考的起點,涉及的領域有,進化理論的新發現、人類學研究的成果、生物學的認知、博弈論的分析、精神分析學的方法、社會哲學的認識等等??梢哉f,作者為我們提供了一場無比豐富的宴饗。當然,正如一位廚師的烹飪手藝再怎么高超,也無法滿足所有人的口味一樣,本書的作者所給出的解釋,也未必能令所有的讀者滿意,況且,作者所采取的的素材是依然在發展中的人類,但作者的嘗試和辛苦努力還是值得肯定的。
            
            
            作者似乎對維多利亞時代中人們言行不一行為背后所包含的道德價值的不確定性十分不理解,尤其是在敘述達爾文的道德污點的時候,我們能否想象一個對土著受虐表示同情的人,是否應該貶低自己的對手,是否應該利用自己營造的社會環境而保證可以預期的自己的既得利用?對這些問題,雖然作者給出了一定的分析和闡釋,但總讓人有點似是而非的感覺。也許,用一個理論的視角是無法解釋清楚所有的人類所有的活動的,畢竟任何闡釋都是屬于知后覺和不完全的。
            
            總的來說,作者是在以新達爾主義理論為基礎的視野下,以達爾文的生平為例,借助多種人類研究成果對維多利亞時代和現代社會中所存在的道德現象進行了微觀的分析,而給出的關于道德形成的個人思考。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種思考本身也是一種進化的標志。
            
        •       本書是全球最有影響力的思想家之一、美國前總統克林頓的智囊羅伯特·賴特最經典的著作,迄今為止已被譯成20余種文字。   本書以達爾文的生平及其作品為脈絡,從一些非常有趣的社會問題出發,比如,人類的一夫一妻制不只是法律的規定,這種制度還有著深刻的進化淵源。再如,手足之間為了得到父母關愛......
        •       最近連續入手3本中信出版社的書,分別是社會動物、道德動物以及自私的基因。社會動物已經非常流暢的讀完了。至于另外兩本吧,與其說是如宣傳所言的這些道理難懂,倒不如說是翻譯的生澀、不流暢帶來的閱讀困擾更大。。。不知道有沒有人和我一樣覺得這版本的翻譯實在是。。。
        •       一本通過實證研究來討論社會道德問題的書。作者作為美國前總統克林頓智囊、全球百位最具影響力思想家之一,從有趣的社會問題出發,揭開了那些塑造我們關于愛情的選擇、家庭體驗、友誼和政治責任的無意識策略之謎。
            
            《都市消費晨報》2013年05月21日
        •       《道德動物》是美國前總統克林頓智囊羅伯特賴特的作品,其解讀人類愛情?家庭?友誼和政治責任的困境,文字意蘊悠長?
            
             據介紹,《道德動物》曾榮獲《紐約時報》年度最佳圖書,被譯成20餘種文字?該書以達爾文的生平及其作品為脈絡,從一些非常有趣的社會問題出發,比如,手足之間為了得到父母關愛而進行的競爭其根源在哪里?為什麼父母對自己的子女也會有所偏愛?自欺欺人的生物學根源是什麼?逐步深入到人類進化的生物學基礎,從進化的角度審視了人類的情感?友誼和競爭?攻擊等心理或行為?
            
            韋正風 發表于《香港商報》
            發佈日期: 2013-05-23
            
            
            
        •       在人類政治進化過程中,那些最能幫助人類適應新的環境并增加人類整體生存機會的政治形式將通過自然選擇被保留下來。今日的民主政治正是人類進化過程中為自己作出的抉擇。
            
            
            
              在中世紀,神學家對人類的起源及命運最有發言權。達爾文的生物進化學說誕生之后,生物學家就似乎變得更有發言權了?,F在許多自然科學家和社會科學家都在根據該學科中得到的靈感來研究人類社會的起源及其政治形式的發展規律。而且,有人從中得出的某些結論十分令人驚訝。
            
              動物學研究表明,像猴子、猩猩、狒狒、長臂猿等靈長類動物有著與人類的祖先很類似的那種群居生活??疾焖鼈兊纳鐣袨橐苍S有助于解開人類社會行為的奧秘。我們知道,大多數靈長動物的社會是圍繞著一個可以稱為首領的統治者而組織起來的,如猴子就是圍繞著“猴王”來結群生活的?!段饔斡洝分械膶O悟空就是一個猴王,領著一群猴子住在花果山水簾洞。這樣的首領通常至高無上,強力是其統治的基礎。人類社會中的政權最初也可以追溯到那個作為“君王”的首領身上。
            
              靈長類社會在統治形態上則是專制的。群體的首領在選擇配偶與獲得食物方面享受特權(這一點與古代的皇帝非常相似),剩下來的才由其他成員分享,普通的“民眾”始終過著受壓制的生活。這就是羅伯特·賴特在《道德動物》一書中所說的“黑猩猩的政治”。
            
              人類既然是靈長動物中的一科,我們也就有充分的理由相信人類社會可能是遵循相似的方法進化而來的。如果上面的論點成立,那么是否可以斷言:人類社會中的政治形式本來就是專制。專制是人類在生物進化過程中的必然。如果說,首領的暴力是社會的開端,那么專制暴政就是歷史上首先出現的符合進化規律的統治形式。人是由猿猴演變而成,所以人類社會的猿猴本質(專制主義)看來還是擺脫不掉的。從歷史的與進化的觀點來看,目前世界上還存在著一些專制似乎完全是合乎自然的,是合理的正?,F象。
            
              若是順著這個邏輯往下思考,與動物社會相比較,人類社會的缺陷又何止于“不可避免的”專制。自古希臘的亞里士多德以來,下面這個問題就一直困擾著人類:人類社會為何不能像蜜蜂和螞蟻的社會那樣平穩地運轉呢?蜜蜂和螞蟻的社會的確很完善,但支配他們的只有單一的社會行為遺傳系統。這一點可以從他們的生理分工和生理特征(如蜂后、雄蜂、工蜂)看得一清二楚。人類社會卻不同,各個階層的人士在生理上并無二致,沒有誰生來就與眾不同。昆蟲社會在平穩、自動地運轉,它不需要“維穩與宣傳”??墒?,人類社會雖有一整套的警察與宣傳機構,即便穩定壓倒一切,也難以平穩運轉,乃至常常崩潰。人類沉溺于相互爭斗與侵擾之中,謀和難上加難。與簡單的昆蟲社會相比較,人類社會在進化中變得復雜了,變得文明了,同時也滲進了新的野蠻。這或許正是進步的代價。
            
              我們對人類的社會,雖然不能持要求其絕對完善的過分樂觀主義態度,但也大可不必因為靈長動物學的發現而灰心喪氣。其實,靈長動物學與生物學的研究成果也向我們充分展示了人類未來的光明。我們不僅看到猿猴社會中的成員甘受專制統治的一面,也看到這種社會中的反抗一時一刻也未停止過。每個專制的猴王最終都是被暴力所推翻的,并淪為離群索居的孤魂而不得善終??勘┝⑵饋淼慕y治不可避免地通過暴力來更迭。從猿猴社會到人類社會都歷來如此。
            
              這個事實揭示的倒不是專制政權的永恒性,而是人類反抗專制精神的永恒性。更重要的是,猿猴當初遇上專制的社會生活是為了換取安全以抵御天敵。猴王權力的更迭可能是流血的,卻不大可能是致命的,更不會殘害無辜者。專制政權不僅制造流血,而且使千萬無辜的人淪為受害者乃至喪失生命。這種政權便取代了猛獸而成為人類生存的最大敵人。猿猴過專制生活是為了最大限度獲得生存機會,而現代的專制政權是要最大限度地剝奪人類的生存機會。后者與前者相比較,在性質上已發生了根本嬗變。前者是生存的工具,后者已成為生存的敵人。人類要想求得生存就必須盡快地徹底拋棄專制暴政,去尋找能幫助人類生存下去的新的政治形式。
            
              這個新的政治形式已經被發現,并且在愈來愈多的地方成功地運轉起來。它就是民主政治。它代表著把人類從猿猴以來的那種野蠻的政治行為中徹底解放出來的文明趨勢,從而將大大地提高人類生存機會和人類文明的整體水平。根據進化學說,在人類政治進化過程中,那些最能幫助人類適應新的環境并增加人類整體生存機會的政治形式將通過自然選擇被保留下來。今日的民主政治正是人類進化過程中為自己作出的抉擇。這才是自猿猴社會以來的政治進化規律所揭示的真正內涵。 ■
            
             
            
            劉軍寧 發表于2013-06-09 08:06上?!稏|方早報》
        •       
              人天生就是道德的動物嗎?本書力圖剝開文明的矯飾,挖掘人類行為的基因根源,所得出的答案令人坐立不安!
            
              本書是全球最有影響力的思想家之一、美國前總統克林頓的智囊羅伯特·賴特最經典的著作,迄今為止已被譯成20余種文字。
            
              本書以達爾文的生平及其作品為脈絡,從一些非常有趣的社會問題出發,比如,人類的一夫一妻制不只是法律的規定,這種制度還有著深刻的進化淵源。再如,手足之間為了得到父母關愛而進行的競爭其根源在哪里?為什么父母對自己的子女也會有所偏愛?自欺欺人的生物學根源是什么?逐步深入到人類進化的生物學基礎,從進化的角度審視了人類的情感、友誼和競爭、攻擊等心理或行為,對人類基于基本道德假定的日常行為及其動機進行了再思索。同時,羅伯特·賴特揭開了那些塑造我們的愛情選擇、家庭體驗、友誼和政治責任的無意識策略之謎。這本書還在更深層面促使我們重新思考那些最基本的道德準則,對我們的公共政策和日常行為極富啟示意義。
            
            
             《北京晨報》2013年6月2日 人文悅讀版書訊
        •       尤其是在講為了延續自己的基因,男女生理機能的進化上面。比日本人寫的精子戰爭增加了社會方面和心理方面的內容,更有人情味一點吧。日本人的東西就是猥瑣。。。
            
            當時看精子戰爭是因為在一部克亞樹的很有名的漫畫兩人H世界中提到了該書,現在想起來這個漫畫真是啟蒙老師呀,hoho
            
            
            
        •        對于《道德動物》這部書所力求展現的理論,就連作者羅伯特?賴特本人也在后記中坦言,“That’s the way things are in a young science that is morally and politically charged.”然而作者這一謙遜的說法則顯得過于謹慎。本書初版于1994年,彼時的社會進化論學科在經歷了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指控期后,隨著喬治?威廉姆斯、羅伯特?特里弗斯、威爾遜、道金斯等學者的一系列具有里程碑意義的著作的發表(喬治?威廉姆斯1966年的《適應與自然選擇:對一些當代進化思想的評論》、羅伯特?特里弗斯1972年的《親代投資與性選擇》、威爾遜1975年的《社會生物學》、道金斯1976年的《自私的基因》),隨著越來越復雜的社會現象在當代西方社會不斷涌現,已經顯露出了這一學科在分析社會心理、判斷社會行為方面強大的力量。
             而這部長達18章、30余萬字的著作則上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它幾乎涉及了人類社會的各個方面,從兩性關系、婚姻家庭,到親情、友情、社交博弈、社會階層等等。對每個話題都有著深入的觀察,并給出深刻而有說服力的結論,令人在對作者的分析深表贊同之后又不免陷入長久的沉思,甚至深深的絕望。盡管本書出版至今已過去了將近20年,然書中所探討的如上所列人類社會終極問題,在當今中國正處處面臨矛盾取舍。人們在兩性婚姻的博弈中疲憊不堪,苦苦探索共贏之道;在追求親情、友情的道路上步履維艱,總是徘徊在信賴缺失的境地;在社交政治中跋前疐后,唯恐遭人算計。身邊亦不乏這樣的朋友,聚會時也總探討著如上永恒的話題。不妨來看看,“自然選擇”對此作何解答。
             這里只說最令人絕望且最廣受關注的兩個方面:兩性和婚姻。
             在兩性選擇的博弈中,你會發現,男性和女性根本利益的差異,導致產生出種種復雜的社會機制。受自然選擇的驅使,不論是采集狩獵式的原始社會還是當今,女性的需求永遠可用財富、權力、地位基本概括,因為這將會給她的后代帶來較好的撫育投資,最終利于基因的繁衍。如果暫時不能獲得,那么退而求其次,勤奮和抱負同樣也可以獲得女性的青睞,因為那是獲得終極目標的必備條件。而男性的需求則永遠只有一個:女性生產后代的能力。而直觀意義上可見的男性對女性容貌的關注,也根源于此,這是因為,男性所喜好的那些女性特征,如大眼睛、小鼻子、好身材等,恰恰是黃金生育年齡的女性所擁有的。沒錯,是自然選擇讓男性進化出喜愛這些特征的偏好。而男性并不一定都具有財富、權力和地位,女性為了規避風險,則發展出模糊的排卵期機制,以便和擁有不同優勢的男性通奸,而不被發覺。而進一步,男性為了避免妻子的通奸行為,則發展出更加嚴格的甄別機制——“圣女-蕩婦二分法”,從源頭上將危機遏止。二分法把女性分為:可娶回家的和只可以上床的,可娶回家的圣女型女人,是婉約動人、可以共赴此生并共同養育后代的最佳選擇;而蕩婦型女人,則只從她們身上獲取利益,而不必心有愧疚。如此往復循環的詭計叢生,從進化意義上,這一切都是自然選擇的結果,但在人類的文明社會中,卻背負了種種道德的壓力。
             據本書所述,維多利亞時代的男人們經歷著史上最嚴苛的性壓抑。盡管妓女隨處可見,但紀律巡檢員和嚴厲的家教總會令家世背景良好的青年遠離沉溺性愛的危險,而獲得性體驗的唯一方式則是——婚姻。因此維多利亞時代將性生活推遲到結婚之后的行為理論上在訂婚過程中將權力交付于女性手中。在男人們急切地盼望結婚之日早日到來的時候,女人們有理由停下來反思一下。而今這一情況一去不返了。如果說如今拉男人到圣壇前比以往更難了的話,一個原因就是男人們不必要經過這一步才能進到女人們的寢房。女權主義的興盛和離婚法的出臺,令艾瑪那個時代的矜持策略完全失效了?,F在的男性不像以前那樣了,他們不需要作什么承諾就可以獲得性愛。如果一個女人拒絕了他,還有很多其他女人可以供他選擇。拘謹的女性則獨自待在家中,陶醉于自己的純潔。男人總想著即使你不答應,還有其他人會。好像沒有去等到你們更熟悉對方的必要。哦,真絕望。
             再來看下更加令人絕望的婚姻觀,作為一個研究人類進化的里程碑式學者,達爾文本人也踐行了進化論的某種“無恥”冷酷。如達爾文寫的那樣:“既然已經證明結婚是必要的,那什么時候呢?早晚要如此?!钡@個問題引發了很多新郎都熟悉的婚前恐懼癥。新娘們當然也會有,但是她們的疑慮大多數只集中在她們選擇的終身伴侶是不是她的Mr. Right上。而對于男人,如同達爾文的備忘錄所證實的那樣,這種恐慌跟結婚對象無關,而是“擁有一個終身伴侶”這一概念在某種層面上令人恐懼。因為至少在一個一夫一妻制的社會中,這減低了男性同其他所有女性產生親密關系的可能性,而這是男人的基因驅使他去做的。
             婚前恐懼并不僅限于對未來的性伴侶的設想,還包括潛意識層面的東西,即把他們自己投入到一位女性的一生當中有一種探險的日子到了盡頭的落入圈套的上當的感覺?!鞍?!”達爾文寫道,伴隨著面對終生承諾的最后一次恐懼?!拔矣肋h都沒機會學會法語,或游歷歐洲大陸,或去美洲,或坐氣球上天,或獨自去威爾士旅行了!可憐的奴隸,你將比黑鬼過的都糟?!迸?,真絕望。
             對于只管基因如何傳遞自然選擇來說,人類真是道德的動物嗎?
             美劇《絕望的主婦》揭示了幾個中產階級主婦的“絕望”生活,或許,將這個詞用在整個人類身上也剛好合適。終其一生,我們或許就是為了在整個絕望的人生中享受時而閃現的一點點樂趣?又或許,我們的任務就是不把這一絕望的事實公之于眾?(隨著《道德動物》的問世,這一目標顯然再也不可能實現了。)
            又或許,我們可以這樣認識(這也是本書給出的解決方案):自然選擇在設計基因之初,并沒有預料到如今天這般復雜的環境,換言之,在祖先的環境中,我們不會站在擁擠的地鐵站臺上,也不會生活在從來沒和隔壁鄰居說過話的住宅區,一生中的大部分時間都不斷運行在被雇傭和解雇的節點之間,下班的閑余時間出去約會、去酒吧或者在家觀看晚間新聞。并且人類社會進化到如今,復雜的社會形態所造就的各種生活方式、價值觀和意識形態思潮,不斷對基因利益選擇產生反作用,因而受具體情境影響,每一個詭計的使用,并不總能獲得同樣的后果。
             因此,自然選擇只是我們傳送基因的手段,它并不能夠左右甚至給我們提供基本的道德價值觀。譬如,我們是否愿意生活在一個平均主義的社會中是我們自己要去作的一個決定,其中自然選擇對于弱者苦難的漠視則并不是我們需要仿效的。我們也更不應在乎是否謀殺、搶劫和強奸在某種意義上是“合乎天性的”。我們是多厭惡這些事情以及我們是多么想與之抗爭應由我們自己決定??纯催_爾文是怎么做的吧:“但隨后,仿佛命中注定一般,他振作起來并最終下定了決心:‘沒關系,我的孩子,振奮起來!一個人不能孤獨地過一生,到了垂垂老矣之時,沒有朋友、沒有孩子的冷冰冰的前景就在眼前——已經開始長皺紋了。沒關系,相信運氣,睜大眼睛去尋找,還是有很多快樂的奴隸的?!?br />   
        •     我感覺難以忍受的是,中信出版社你難道就找了一個懂GOOGLE翻譯的人來翻譯這本書嗎?本書作為科普文類,文字就不是很好懂,加上原書作者又是一個大啰嗦,文字功力很一般,難道就真的隨隨便便的找一個菜鳥就了事?真的受不了!翻譯三層次:信、達、雅!周曉林勉強做到第一和第二,雅是根本不著邊!
        •     人的生理結構應該是比動物高等,雖然比不上計算機。
        •     人比計算機可復雜多了
        •     它還在進化
        •     沒錯,感覺一樣。
        •     確實一樣的說
        •     恩,下次不再買中信出版社的書了,翻譯的質量太差了,我都懷疑是不是用GOOGLE翻譯干的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

        亚洲 校园 春色 另类 激情,欧美激情A∨在线视频播放,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不卡,欧美伊人色综合久久天天
      1. <td id="tjxws"></td>
      2. <li id="tjxws"><option id="tjxws"></option></li><table id="tjxws"><noscript id="tjxws"></noscript></table><track id="tjxws"><s id="tjxws"></s></track><pre id="tjxws"><ruby id="tjxws"><tt id="tjxws"></tt></ruby></p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