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7-1 出版社:人民大學 作者:程光煒,劉勇,吳曉東,孔慶東,郜元寶 頁數:428
Tag標簽:無
前言
這部《中國現代文學史》從2000年出版至今,已重印過七次,受到這個專業課的授課老師和學生的歡迎。到目前,它成為教育部直屬重點大學和其他兄弟院校中文系重要的本科生教材和考研參考書之一。一些港臺和國外的大學也把它列為教學參考書目。這次重新編寫的第二版又被教育部列入“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該書的初版本,有近十所高校、科研院所的學者參與編寫。第二版則改由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大學、復旦大學和北京師范大學五所高校的學者承擔。重寫部分占全書篇幅的三分之一以上,在重寫作家作品的分配上,仍然考慮到編寫者各自的研究專長和他們在某一領域里的學術積淀,盡可能地體現其學術水準和敘述特色。因特殊原因,初版本的第一章、第二章的作者不變?!吨袊F代文學史》是二十年來本學科“重寫文學史”的成果之一。在此期間,曾有《現代文學三十年》、《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史》等多種文學史著作出版,另有一些文學史著作也在計劃出版之中。這些情況,都說明中國現代文學這一學科本身的活力和文學史觀方面的變化。社會變遷和歷史意識的調整,促使人們對中國“現代”文學的發生、資源、社團雜志和發展規律的認識變得更為豐富和復雜,對它的“重評”,不光在一般平面上展開,而且也在多種側面上立體地展開,以至可以說中國現代文學的“外部研究”,越來越受到了研究者的關注。今天看來,中國現代文學史,顯然不單純是一部“作家作品史”,同時也是文學觀念的發展史、社團雜志史、外國文學的影響和接受史。在文學史重新建構的過程中,除了作家、作品和批評等傳統的研究范疇,作家與都市、社團、媒體的互文關系,以及對文學與社會事件、轉型之間關系的“重審”,也應該更積極和有效地進入研究者的視野。從已經取得的研究成果看,某一文學現象的形成過程,并不只是來自“文學內部”因素的激發,同時也與文學的“外部因素”有顯而易見的互文作用;某一流派的孕育過程,除其觀念、審美維度的刺激,同樣受制于文學制度、出版、圈子意識等因素的誘導與推動。這都是今日的研究者已經看得比較清楚的“文學事實”。
內容概要
《中國現代文學史(第2版)》堅持一貫的敘述風格,即不是居高臨下的敘述姿態,那種帶有“教訓”意味的為文風格,而是以一種與學生平等“對話”的方式來展開對各種文學現象、創作和作品的細致敘述,以一種力圖逼近文學史真實的態度,跟閱讀者一起“重回”文學史“現場”,在掌握必要的知識的同時,獲得文學的美的享受。為體現上述效果,《中國現代文學史(第2版)》還對一些插圖作了調整。
書籍目錄
緒論第一節 文學啟蒙的意義啟蒙的歷史依據在傳統中國與現代中國之間“現代化”內涵的擴大第二節 對啟蒙的冷靜反觀周氏兄弟精神世界中充滿矛盾的兩條思路現代化主題的矛盾與張力題材的多樣化選擇文學形式的變革實踐第三節 國家現代化及文學的新要求“國家”核心概念的頻繁使用現代文學內部的變遷30年代中期后形成的三個審美空間第四節 現代化的中斷與變異:中國現代文學前、后期的形成現代化的主要特征之一是“分化”“中斷”的關鍵因素:抗日戰爭的全面爆發矛盾的急劇變化觀念的調整現代化問題的觀察與追問上編(1917-1937.6)第一章 中國現代文學的發生第一節 “發生”的概念以不同的“形象”進入歷史敘述兩種敘述的深刻差異現代文學“發生”的諸多“條件”第二節 近代知識界的形成知識分子角色的轉換近代報業的興起學會的涌現第三節 “白話”的興起白話與近代以來的話語實踐語文革新思路的廣泛展開“拼音化”方案的推出第四節 近代詩文界的“革命”“詩界革命”的預期目標“新文體”的來源和多面影響“小說界革命”對思想啟蒙和社會改良實踐的凸顯第二章 文學革命與白話文學第一節 文學革命《新青年》的“青年形象”與各種新式知識者向它的迅速集結破壞與建設的兩個思想維度對文學革命的不同解釋及其交鋒第二節 新文學初期的理論建設理論建設的三個部分胡適對文學形式的探索周作人對思想革命的倡導和推進第三節 文學社團與創作傾向各種社團的涌起及其主張外來文學的影響呈現出不同的審美傾向第四節 早期白話文學創作詩歌:最初的實踐領域小說的積極嘗試各具特色的白話散文初期戲劇的艱難耕耘第三章 中國現代文學的先驅者—魯迅第一節 魯迅出現的意義家庭、世事與“第一要著”以“立人”為核心的現代化思考現代文學的多種嶄新形式奠定了現實戰斗精神和現代反抗意識的優秀傳統超越個體存在意義的“現代文學的靈魂”第二節 《吶喊》、《彷徨》和《故事新編》中國文學由此跨入“現代”探索農民靈魂世界的秘密知識分子形象的兩種類型幾種基本的敘事方式借歷史小說審察傳統思想在現代的命運第三節 《野草》和《朝花夕拾》他的“哲學”就在《野草》里面突破傳統文學筏的現代性文本《朝花夕拾》的回憶視角老中國灰暗深邃背景烘托下舒緩明麗的抒情基調第四節 雜文“取今復古”的魏晉格調面對大眾啟蒙與守住自我的內心幾個不同的發展時期對現代中國文章形式的創造性綜合第四章 多種小說形式的探索第一節 郁達夫與“自敘傳”抒情小說生平與小說創作零余者的人物形象三重精神要素疾病的文學主題“自敘傳”的敘述形式小說結構模式的演變《遲桂花》第二節 五四”時期的抒情小說浪漫的抒情時代郭沫若張資平等創造社小說家馮沅君、廬隱其他小說家第三節 土小說的流脈“僑寓文學的作者”改造國民性的主題民俗學的價值小說家的懷鄉病鄉土小說的意義第四節 “為人生”的小說“為人生”的文學觀念葉圣陶王統照許地山宗教色彩與東方文化精神第五章 現代散文的建立和發展第一節 “隨感錄”所開創的雜文產生的背景《新青年》等報刊的各家雜文“語絲派”與“現代評論派”的雜文另一類散文美的出現朱自清散文:“五四”時代的《春江花月夜》冰心何其芳李廣田麗尼、陸蠡第四節 報告文學的興起與演變性質與特征興起背景和發展線索夏衍宋之的鄒韜奮范長江第六章 新詩流派的多樣化探尋第一節 “鳳凰之再生”—郭沫若和《女神》現代詩歌的奠基之作富有想象力的情緒世界以“泛神論”為主體的思想和詩歌觀念體現多樣化的風格第二節 小詩派與湖畔詩人小詩體式出現的緣由外來的影響冰心對童心、愛、自然母題的建構宗白華“湖畔詩人”的沖擊波詩人創作的主要線索汪靜之等第三節 “戴著腳鐐跳舞”-新月派詩人的追求前后期的嬗變聞一多對格律詩理論的倡導和實踐徐志摩:三位一體的人生和藝術世界。朱湘第四節 馮至及其他詩人馮至創作的兩個階段“熱烈”而“悲涼”的抒情格調臧克家對鄉土題材的探求第七章 現代話劇的孕育與進展第一節 文明戲與愛美劇所受影響與淵源關系歷史脈絡和發展過程第二節 丁西林與早期獨幕劇第八章 曹禺與現代話劇藝術第九章 時代激流中的左翼文學第十章 現代派文學思潮第十一章 矛盾、巴金及現代長篇小說第十二章 老舍與現代市民小說第十三章 沈從文及京派小說家第十四章 禮拜六派的通俗小說下編(1937.7-1949)第十五章 戰爭時代文學的書寫和選擇第十六章 東北作家群及流亡文學第十七章 張愛玲、錢鐘書及淪陷區作家第十八章 艾青與七月詩派第十九章 穆旦與西南聯大詩人群第二十章 國統區的歷史劇和諷剌喜劇第二十一章 國統區的長篇小說第二十二章 都市通俗文學的新局面第二十三章 趙樹理:文學轉型的一個標志第二十四章 戲劇、詩歌的新天地第二十五章 小說和散文的創作
章節摘錄
插圖:個人與社會、個人與傳統、個人與西方文化的沖突、階級沖突等等,構成中國現代文學一系列重要的文學主題。值得注意的是,因為現代文學對待現代化的態度遠不是統一的,主題的呈現往往充滿了矛盾,乃至頗大的差異。如果不把現代文學簡單地等同于新文學,而是包括了其他非主流敘事的文學形態,如都市通俗小說、知識分子自我審省小說等等,便會發現,在堅持思想啟蒙的主流文學敘事之外,事實上一開始就并行著對啟蒙表示懷疑、對現代化懷有深刻不信任的多種敘事態度。拿“五四”時期來說,在以外國文學為藍本、以青年學生為主要讀者的新文學之外,另一種基本承襲了古典文學、通俗文學的歷史脈絡,主要是以城市市民為讀者對象的鴛鴦蝴蝶派文學,呈現出空前活躍的局面。這類靜態的而非動態的社會變革的市井人生悲歡及其心態,不僅與當時揭露尖銳、觸目的人生問題的文學主題形成鮮明反差,客觀上對現代化的文學母題也表現出相當程度的麻木和冷漠。其實即使在新文學的內部,如在魯迅這樣著名的進化論者和新文化英雄的文學世界里,也是既充滿了對以阿Q為代表的國民性激烈的批判,對個人精神世界現代化的熱烈祈望,也滲透著對現代化藍本的不信任態度,比如《野草》等。啟蒙與反啟蒙的反差,還表現在30年代初的小說繁榮之中:一方面是唱出封建大家庭挽歌的巴金的《激流三部曲》,表現了中國社會現代化種種沖突的茅盾的《子夜》等作品;另一方面,對現代文明持懷疑態度的沈從文的湘西系列小說,老舍對傳統市民社會極其矛盾的態度,也應是其中值得注意的回應。實際上。
編輯推薦
《中國現代文學史(第2版)》是由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的。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