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d id="tjxws"></td>
  • <li id="tjxws"><option id="tjxws"></option></li><table id="tjxws"><noscript id="tjxws"></noscript></table><track id="tjxws"><s id="tjxws"></s></track><pre id="tjxws"><ruby id="tjxws"><tt id="tjxws"></tt></ruby></pre>

        季羨林自述: 我的學術人生

        出版時間:2008-1  出版社:中國社會  作者:季羨林  頁數:288  
        Tag標簽:無  

        前言

        我畢生從事教書和研究工作,在這樣長的時間內,要說一點經驗和教訓都沒有,那是說不過去的。要說有什么,有多少了不起的經驗,那也不是事實。我的確是一匹老馬,識一點途也是應當的。但是識的途是否正確,我卻沒有把握。我平生不喜歡說謊話,現在既然要寫,我就照實直說,我決不夸大,也不矯情作謙虛狀。如果有什么不妥之處,那是受了水平的限制,決非有意為之。這一點希望讀者能理解??傊?,一句話:希望讀者,特別是年輕的讀者,對我這一部《自述》不要抱過大的希望,不要抱不切實際的期望。古人說:“鴛鴦繡出從君看,不把金針度與人?!蔽腋緵]有什么金針,即使我想度與人,也無物可度。如果年輕的讀者能從我的經驗和教訓中獲得了什么有用的東西,那是靠他們自己的悟性或主觀能動性,不能把功勞記在我的賬本上。季羨林

        內容概要

          我畢生從事教書和研究工作,在這樣長的時間內,要說一點經驗和教訓都沒有,那是說不過去的,要說幽深們,有多少了不起的經驗,那也不是事實,我的確是一匹老馬,識一點途也是應當的。但是識的途是否正確,我沒有把握,我平生不喜歡說謊話,現在既然要寫,我就照實說,我絕不夸大,也不矯情作謙虛狀,如果有什么不妥之處,那是受了水平的限制,決非有意為之。這一點希望讀者能夠理解。

        作者簡介

        季羨林,1911年8月生于山東省清平線縣農民家庭,因家庭貧寒,他于7歲離開父母往濟南依靠叔父為生,在那里讀完小學、初中和高中1930年高中畢業后,考入清華大學西洋文學系,1934年獲文學士學位,后回到濟南母校任教。

        書籍目錄

        學術研究的發軔階段負笈德意志進入哥廷根大學入學5年內我所選修的課程梵文和巴利文的學習吐火羅文的學習其他語言的學習博士論文最早的幾篇德文論文十年回顧回到祖國1946年-1949年1950年-1956年1957年-1965年1966年-1977年1978年-1993年總結本書的寫法我的學術研究的特點我的研究范圍學術研究發展的軌跡——由考證到兼顧義理我的義理一些具體的想法重視文化交流佛教梵語研究吐火羅文《糖史》抓住一個問題終生不放搜集資料必須有竭澤而漁的氣魄我的考證學術良心或學術道德勤奮、天才(才能)與機遇滿招損,謙受益沒有新意,不要寫文章對待不同意見的態度必須中西兼通,中外結合,地上文獻與地下考古資料相結合研究、創作與翻譯并舉附錄一:季羨林先生1994年—2007年發表及出版的學術及文學作品附錄二:季羨林教授所獲獎項編后記

        章節摘錄

        梵文和巴利文的學習我初到哥廷根大學時,對大學的情況了解得非常少,因此才產生了上面提到的最初想以學德國語文學為主系的想法。我之所以選了希臘文而又沒有去上課的原因是,我一度甚至動了念頭,想以歐洲古典語文學為主系。后來聽說,德國文科高中畢業生一般都學習過8年拉丁文和6年希臘文。我在這方面什么時候能趕上德國高中畢業生的程度呢?處于絕對的劣勢,我怎么能夠同天資相當高的德國大學生去競爭呢?我于是立即打消了那個念頭,把念頭轉向德國語文學。我畢竟還是讀過Hlderlin的詩的中國大學生嘛。正在彷徨猶豫之際,1936年的夏學期開始了。我偶爾走到大學教務處的門外,逐一看各系各教授開課的課程表。我大吃一驚,眼睛忽然亮了起來:我看到了Profwald SchInidt開梵文的課程表。這不正是我多少年來夢寐以求而又求之不得的那一門課程嗎?我在清華時曾同幾個同學請求陳寅恪先生開梵文課。他回答說,他不開。焉知在幾年之后,在萬里之外,竟能圓了我的梵文夢呢?我喜悅的心情,簡直是用語言文字無論如何也表達不出來的,實不足為外人道也。于是我立即決定:選梵文。這一個決定當然與我在清華大學旁聽陳寅恪先生的“佛經翻譯文學”這一件事是分不開的。沒有當時的那一個因,就不會有今天這個果。佛家講“因緣和合”,誰又能違抗冥冥中這一個規律呢?我不是佛教徒,我也并不迷信;但是我卻認為,因緣關系或者緣分:哲學家應該稱之為偶然性吧:是無法抗御的,也是無法解釋的。

        后記

        因為編這本書,我走近了這位著名學者。我感興趣的不是那一連串罩在他身上的光環,而是他骨子里的執著和嚴謹,還有那份知天命的達然。書中記載了一份他早年在德國哥廷根大學留學時的“學習簿”,上面詳細列出了自1935年起至1940年止,共11個學期的學習內容。那些課程是關于語言的,也許這就是契點,他選對了這一生的目標,把學究、品質、人格全部放到一個獨屬于他自己的精神高地,把書念到一種學人的象征。而今他已是九十六歲的老人了,依然保有完美的認真、清晰的頭腦和敏銳的感知力。他的身邊,有同樣嚴謹而熱情的楊銳女士做助手,每天處理大量來自全國各地的慰問及求字索序的信。讀者們和我一樣在要求這位老人寫寄語、選編書目的時候,常常忘記了他已是九十六歲的老人。在我的印象中,他還是那個在哥廷根大學攙扶著他的“像祖父般的恩師”,小心翼翼地踏在雪地上,一直把老師送回家的學子。冬天日短,黃昏早臨,雪滿長街,寂無行人。他的寂寞早隱身潛入這一生的皇皇巨著和蜚聲海內外的盛贊之中,留下的是傳承不衰的內斂學思和篤定淡然的生命品質。本書出版得到了季羨林先生身邊的很多人的幫助。書中圖片由楊銳老師提供,附錄一、二由王樹英老師幫忙整理,先生的原助手李玉潔老師對本書的出版也付出了努力,另有卞毓方先生及黑薇薇女士的幫忙,在此一并感謝!書中扉頁用語原本想請先生題寫“學海無涯樂作舟”,但先生沉忖后還是為讀者題了“學海無涯苦作舟”的書簽,他說做學問還是苦的,尤其是做大學問。從組稿到本書出版,歷時半年。編書的細節,足以令我終生難忘。我慶幸大家門書系因為作者的高度而保持了水準。

        編輯推薦

        《季羨林自述我的學術人生》由中國社會出版社出版。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季羨林自述: 我的學術人生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2條)

         
         

        •     這本書我讀的目的并不是想學 季老本身的專業知識,我只是想從季老身上學習怎么做學問,端正學風,做個好人 這書也是有點貴
        •     一直都還滿喜歡季羨林的作品.淡泊中透著智慧.此書可以讓人更了解這位智者.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

        亚洲 校园 春色 另类 激情,欧美激情A∨在线视频播放,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不卡,欧美伊人色综合久久天天
      1. <td id="tjxws"></td>
      2. <li id="tjxws"><option id="tjxws"></option></li><table id="tjxws"><noscript id="tjxws"></noscript></table><track id="tjxws"><s id="tjxws"></s></track><pre id="tjxws"><ruby id="tjxws"><tt id="tjxws"></tt></ruby></p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