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2-5 出版社:魏中林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12-05出版) 作者:魏中林 頁數:483
內容概要
在中國古典詩學的發展過程中,“性情”與“學問”是一對相關命題。長期以來“意境化”過程始終居于中國古典詩學研究的視野中心,而“學問化”問題雖也受到關注,卻在深度的系統研究整體上仍處于被忽略狀態?!豆诺湓姼鑼W問化研究》從古典詩學創作與理論批評的雙重角度,梳理了文學發展中一個長期存在卻一直沒有被充分關注的顯見事實,將沉埋于載籍中的理論與被遮蔽了的現象再度揭示出來,此即中國“古典詩歌學問化”現象?!豆诺湓姼鑼W問化研究》(作者魏中林)上至中國詩歌發軔的先秦時代,下至新文化運動前,力圖追源溯流。從某種意義上說,這也是一部別出心裁的文學史,有其獨特的理論價值。
作者簡介
魏中林,1956年生,1990年畢業于蘇州大學中文系并獲文學博士學位?,F任暨南大學中文系教授,中國古代文學專業博士生導師,兼任廣東韶關學院院長、中國近代文學學會常務理事、廣東省文學學會副會長、廣東省中國古代文學學會副會長,出版《清代詩學與中國文化》、《詞綜注》(合著)、《中國山水文化》(合著)等著作,發表學術論文40余篇。
書籍目錄
緒論學問化:中國古典詩學的一個基本問題第一章 先秦詩歌學問化要素的孕育與生成 第一節 禮、樂、舞合一與“詩”實用化特征的根源 第二節 春秋“賦詩”、“引詩”的實用理性精神 第三節 孔子詩學與學問化要素的生成 第四節 楚辭的發生與學問化第二章 漢魏六朝詩:古典詩歌學問化的開端 第一節 漢賦:漢魏六朝詩歌學問化的前兆 第二節 漢魏六朝的詩賦摹擬與學問 第三節 玄談、玄言詩與學問化 第四節 元嘉山水詩的學問化因素及其特征 第五節 魏晉六朝時期詩歌性情與學問關系的探討第三章 唐詩:古典詩歌學問化的發展 第一節 唐詩學問化的文化學術背景 第二節 初盛唐詩歌的學問化 第三節 中晚唐詩歌的學問化第四章 宋詩:古典詩歌學問化的第一座高峰 第一節 宋代詩歌學問化特征形成的背景 第二節 西昆派詩歌:宋詩學問化的肇端 第三節 新變派與王安石詩歌:宋詩學問化的發展 第四節 東坡體——宋代學問化詩歌的典范 第五節 宋調凝定期:以黃庭堅為代表的江西詩派的學問化詩歌 第六節 劉克莊的學問化詩學理論與其詩歌創作的學問化特色第五章 元明詩:古典詩歌學問化的洄溯 第一節 由金入元:反“學問化”思潮的興起 第二節 明代古典主義詩歌性情與學問的二律背反 第三節 中晚明“學問化”思維下的性靈追求 第四節 明末“學問”與“性靈”的合流第六章 清詩:古典詩歌學問化的第二座高峰 第一節 清詩以學勝 第二節 本于經史佛學、囊括諸子百家的錢謙益 第三節 清代學人之詩的肇啟者顧炎武 第四節 開資書為詩風氣的朱彝尊 第五節 喜冷僻瑣碎書料的厲鶚 第六節 化學人詩如鹽入水的袁枚 第七節 把詩作成學術韻文體的翁方綱第七章 古典詩歌學問化的影響、新變與終結 第一節 古典詩歌學問化的嗣響 第二節 古典詩歌學問化之路的新變 第三節 古典詩歌學問化之路的終結主要參考文獻后記
章節摘錄
顧炎武詩歌中的用典用事可以“精切謹嚴”論之,這是他嚴謹的治學精神在詩歌創作中的體現。這也是學人之詩與詩人之詩不同的地方,如后七子李攀龍“經義寡稽”,因而其詩往往“援據失當”,而顧炎武是經學家,“讀書多而心思細”,尤熟于史,因而“用典使事,最精確切當”。朱彝尊《靜志居詩話》卷二二說他的詩“詩無長語,事必精當,詞必古雅”,“詩無長語”就是沒有廢話,不辭浮于意。因為他詩中的故實、用典及用語,多出自正史,所以能“事必精當,詞必古雅”。他用典字無虛發,句句落實,朱庭珍說他“使事運典,確切不移,分寸悉合,可謂精當”,“顧寧人……讀書多而心細,(用典)則斟酌分寸”?! ∪纭堆悠绞怪痢罚骸叭f里干戈傳御札,十行書字識天顏”(《亭林詩集》卷1),“十行書字識天顏”用《后漢書·循吏傳》“(光武)一札十行,細書成文”,不但因光武和唐王朱聿鍵(立于福州,年號隆武)都是皇帝,可以相比,而且光武是漢代中興令主,以比唐王,更寓興復之意。又如《陳生芳績,兩尊人先后即世,適皆以三月十九日,追痛之作,詞旨哀惻,依韻奉和》中的“祭禰不從王氏臘”(《亭林詩集》卷3),用典源于《后漢書·陳寵傳》:“寵曾祖父咸,成(帝)哀(帝)間以律令為尚書。及(王)莽篡位……父子相與歸鄉里,閉門不出入,猶用漢家祖臘。人問其故,咸日:‘我先人豈知王氏臘乎?”’陳芳績和陳寵都姓陳,此其一;氣節相同,此其二;以新莽比清,余分閏位,不承認其為正統,此其三;希望朱明后裔有如光武中興者,此其四。再如《汾州祭吳炎、潘檉章二節士》中的“千秋仁義在吳潘”(《亭林詩集》卷4),用《宋書·孝義傳》王韶之贈潘綜、吳逵詩:“仁義伊在?惟吳惟潘?!端廊鐨w,淑問若蘭!”潘綜、吳逵皆吳興烏程人,吳炎、潘檉章皆吳江人,此其一;潘綜、吳逵以孝義著,吳炎、潘檉章以節義(民族氣節)著,事雖不同,仁義則一,此其二;恰巧都是吳、潘同姓,此其三?! ☆櫻孜洳粌H學問可當清學之祖,且作詩喜以學入詩,他的詩歌是典型的學人之詩。學人之詩首先必須是“詩”,然“詩”中又有“學”。這就要求學人之詩的創作主體必須“詩”“學”兼顧,對學術和藝術有較強的協調融合能力。學者詩人不僅不能像一般的詩人那樣崇尚感覺而排斥學問,相反還必須在兩者激烈的矛盾中去尋求一種看似不可能的統一,所生成的則正是康德所謂“既思維又直觀”的“理智直觀”,盡管“思維”與“直觀”的統一是一般士人都難以處理得當的心智能力,但它們也有可能在特殊歷史境遇中以及在特殊個體身上實現完美的統一。如果要在清初詩壇找這樣的“特殊個體”,首選人物便是學者型詩人顧炎武。有論者把顧炎武與同時代的遺民詩人作過比較后說:“惟顧炎武學余于詩,稱心而言……在此數人中,當別有位置也?!薄扒逶姷囊淮筇厣?,是學人之詩和詩人之詩的統一。這首先由顧炎武開其端?!薄 ?/pre>編輯推薦
《古典詩歌學問化研究》(作者魏中林)上至中國詩歌發軔的先秦時代,下至新文化運動前,力圖追源溯流。從某種意義上說,這也是一部別出心裁的文學史,有其獨特的理論價值。 全書分為先秦詩歌學問化要素的孕育與生成;古典詩歌學問化的影響、新變與終結等內容。 本書適合從事相關研究工作的人員參考閱讀。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