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0-06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作者:喻春龍 頁數:558
Tag標簽:無
前言
《研究叢刊》是為完成清史編纂工程而出版的四種叢刊中的一種(其他三種是《文獻叢刊》、《檔案叢刊》和《編譯叢刊》),其任務是及時編輯出版清史專題研究的最新學術成果。修纂清史是新世紀一項規模宏大的文化工程。中央對新編的清史提出了明確的要求,那就是:“編纂的清史質量要高,必須是精品,要注重科學陛和可讀性。確保編纂出一部能夠反映當代中國學術水平的高質量、高標準的清史巨著,使之成為經得起歷史檢驗的傳世之作?!保?003年1月28日李嵐清在清史編纂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這是一個極高的標準,要達到這個標準,需要有很多的條件,作艱苦的努力。其中最重要和最根本的一條,就是要始終不渝地把全部工作建筑在對清代歷史的深入研究和不懈探索的基礎之上。專題性研究同綜合性學術成果的關系,是任何一個學術工作者都十分清楚的。專題性研究是基礎,綜合性學術成果則是概括、提煉、深化和升華。一部優秀的綜合性學術成果的產生,又為更加寬闊、更加深入的專題性研究提供契機,開辟道路??梢院敛豢鋸埖卣f,如果沒有上個世紀八十多年對清代歷史的各個方面的專題研究,也不可能有今天提出清史編纂工程的成熟條件。
內容概要
本書為清史項目之一。清中輯佚興盛,對歷代佚書逸文的搜輯工作,是清代考據學的一大亮點。過去清史和清代輯佚研究對這方面的關注,或集中于《永樂大典》的輯佚,或集中在幾位大家身上,以有清一代為視角進行的研究較少。該書作者通過鉤稽、梳理相關史料,目前考證出清代有輯佚成果者456人,輯本種類廣涉四部幾近萬卷。對清代輯佚者及輯本進行匯考、對《清史稿藝文志拾遺》進行糾繆補闕,對四庫館臣以及戴震、周永年等名家輯佚的評述,可見作者之創見。作為一項階段性成果,它的面世,有助于促進學術界對這一課題的進一步深入研究。
作者簡介
喻春龍,歷史學博士,現任江西財經大學文化產業與傳媒研究中心副主任,歷任《職教論壇》雜志(全國中文核心期刊)編輯、江西衛視新聞部編導、江西日報社《贛商》雜志特約撰稿人和江西財經大學新聞學系主任、校黨委宣傳部副部長,參與點?!度瞎湃貪h三國六朝文》和譯注《綱鑒易知錄》,發表《清代輯佚的三大缺憾》、《淺談〈清史稿藝文志拾遺〉的美中不足》和《〈四庫全書〉開館前的清代輯佚》等多篇論文。
書籍目錄
《研究叢刊》總序序一序二引言 一、“輯佚”一詞的學術界定 二、研究清代輯佚問題的背景及現實意義 三、本書寫作思路與亮點 四、清代輯佚研究的基本情況 五、清代輯佚研究的相關資料第一章 清代以前輯佚情況回顧 第一節 歷代文獻典籍亡佚概況 一、清代以前文獻典籍亡佚概況 二、“書厄”與“無形的摧毀” 三、秘藏導致文獻典籍亡佚的幾種形式 第二節 清代以前的輯佚活動 一、宋代以前輯佚活動的萌芽 二、兩宋時期輯佚活動 三、元、明時期輯活動 四、余論第二章 清代輯佚興起的原因和條件 第一節 清代輯佚興起的原因分析 一、學術界對清代輯佚活動興起原因的認識 二、明代中后期經濟社會變遷:學術界一場深刻變革的開始 三、唯利是圖的商業風氣結惡果:“明人好刻古書而古書亡” 四、深受后世詬責的明人著書之風 五、力矯明代學術之弊,搶救性發掘歷代佚籍——清初輯佚活動的興起 第二節 清代輯佚興起的條件 一、清前期文化政策的嬗變與理學的衰落 二、考據學人才輩出 三、公、私藏書日漸豐富第三章 清代輯佚的發展概況 第一節 《四庫全書》開館前的學者輯佚 一、官方有組織的學者輯佚活動 二、私家輯佚學者的輯佚活動 三、纂修《三禮義疏》與《禮樂大典》輯佚之濫觴 第二節 四庫館臣的輯佚 一、館臣的陣容 二、館臣輯佚概述 三、館臣輯佚的基本原則:“三輯”、“三不輯” 四、館臣輯佚之我觀 第三節 清代輯佚的師門傳承 一、專業輯佚者的出現與輯佚的蔚然成風 二、清人自國外搜亡輯佚的努力第四章 清代輯佚的師門傳承 第一節 “惠派”輯佚 一、惠棟輯佚成就 二、“惠派”其他學者與輯佚 三、“惠派”學者輯佚的影響 第二節 “戴派”輯佚 一、戴震輯佚成就 二、“戴派”其他學者與輯佚 三、余論 第三節 “錢派”輯佚 一、錢大昕輯佚成就 二、錢派其他學者與輯佚 三、余論第五章 清代輯佚的成果與缺憾 第一節 大批古佚書重新現身 一、經部輯佚 二、史部輯佚 三、子部輯佚 四、集部輯佚 五、輯佚叢書的編輯與刊刻 六、輯佚與其他考據活動 第二節 輯佚學的形成 一、輯佚方式非常靈活 二、輯佚方向比較清晰 三、輯佚方法日趨成熟 四、考證與輯佚相結合 第三節 清代輯佚的幾大缺憾結語 一、關于輯佚者 二、關于古佚書輯本 三、對清人輯佚的再認識 附錄一 清代輯佚者及其輯佚書匯考 附錄二 淺論《清史稿藝文志拾遺》的美中不足主要參考文獻清代輯佚者人名索引后記附表 附表1 明人輯佚成果一覽表 附表2 獻書四庫館、《四庫全書總目》著錄諸書作者、歷代藏書家地理分布表 附表3 四庫館部分人員變動情況表 附表4 部分四庫館臣輯佚書一覽表 附表5 《小學鉤沉》、《字林考逸》與《小學鉤沉續編》對照表
章節摘錄
(一)國家清史編纂的現實需要國家清史纂修工程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全國上千名清史專家、學者參與其事,共同致力于推出“一部最完備、最詳盡,同時也是最權威的清史”。①他們的辛勤耕耘正激發更多清史研究者將各自研究引向深入,以期為新修《清史》貢獻智慧或做一些力所能及的輔助研究工作??梢哉f,如果沒有國家清史纂修工程的全面啟動,就沒有今天清史界學術繁榮的局面。清代考據學十分發達,尤其在“乾嘉之間,大師耆儒咸孜孜焉弗倦,校益勤,刻益精,藉以網羅散逸,掇拾叢殘,續先哲之精神,啟后學之途軌,其事甚艱而其功甚巨”。②梁啟超曾盛贊“有思潮之時代,必文化昂進之時代也。其在我國,自秦以后,確能成為時代思潮者,則漢之經學、隋唐之佛學、宋及明之理學、清之考證學四者而已”。③考據學在有清一代顯赫的學術地位、深遠的社會影響,由此可見一斑。
后記
這部《清代輯佚研究》,是我在博士學位論文基礎上兩易其稿而成。2006年5月,經由白新良師和杜家驥先生共同推薦,我的博士學位論文被國家清史編纂委員會研究叢刊編委會納入出版計劃。2007年5月,我將修改稿呈送研究叢刊編委會。根據專家匿名評審意見,我對論文進行了二次認真修改。兩次修改《清代輯佚研究》,可歸納為“補、正、刪、改”4個字,即:闕略失詳處補之,訛舛謬誤處正之,多余重復處刪之,表述不當處改之。例如,新增第二章第二節中《考據學人才輩出》、第三章第二節中《館臣輯佚的基本原則》和第五章第一節中《輯佚與其他考據活動》的內容;將原稿正文的有關《永樂大典》正本殉葬的推測和今人唐詩輯佚情況等頗涉爭議的內容改為腳注;將原稿正文中的5個附表放在全書最后,并將名稱附入《目錄》,以便讀者檢尋;將原稿中有欠嚴謹的個別不妥表述,逐予糾正;鑒于兩宋以前尚無真正意義上的輯佚,原稿“宋代以前輯佚活動”改為“宋代以前輯佚活動的萌芽”。又如,對清代輯佚者及其輯本進行匯考,對王紹曾主編《清史稿藝文志拾遺》進行正誤補闕,曾是本書骨干部分。原稿將這兩部分內容(占原稿近一半的篇幅)分別安排在第五章第二節與附錄之中,以致全文出現了結構性的失衡。
編輯推薦
《清代輯佚研究》:國家清史編纂委員會·研究叢刊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