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5-7 出版社:江蘇教育出版社 作者:盧卡奇 譯者:程志民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匈牙利著名學者盧卡奇的《理性的毀滅》一書是以第二次世界大戰為背景,從意識形態上對德國法西斯主義作了“追究既往”式的思想清算。作者在書中把德國法西斯主義的興起和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罪責追溯到了非理性主義的思想學說,對自20世紀起的西方非理性主義思潮的源流、演變和社會后果等作了系統的考察和批判,把包括叔本華、尼采等人的生命哲學為代表的非理性主義思潮毫不客氣地推上了被告席,要他們為德國法西斯主義的興起和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承擔不可推卸的“思想責任” 盡管書中的一些觀點和結論未必都正確,但至少在法西斯主義及第二次世界大戰等問題的研究上,它包含了許多有待我們去深入研討的新穎思想和獨特價值。
作者簡介
盧卡奇(1885-1971),匈牙利哲學家、美學家、文學理論與文學史家。畢業于布達佩斯大學。1923年發表的《歷史和階級意識》一書,被公認為“西方馬克思主義”的第一部代表作。其主要著作有:《心靈和形式》、《海德堡藝術哲學》、《青年黑格爾與資本主義社會》、《存在主義還是馬克思主義?》、《美學》等。
書籍目錄
再版說明譯者引言序言:論帝國主義時期中的國際現象非理性主義第一章 關于德國歷史發展的一些特征第二章 兩次革命之間非理性主義的建立 對現代非理性主義歷史的基本評述 非理性主義的最初表現形式——謝林的“理智直觀” 謝林的晚期哲學 叔本華 克爾愷郭爾第三章 尼采——帝國主義時期的非理性主義的創始人 第四章 帝國主義德國的生命哲學 生命哲學的本質和作用 帝國主義的生命哲學的創始人狄爾泰 [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的生命哲學 戰時和戰后時期 “相對穩定化”的生命哲學 寄生的主觀主義的圣灰星期三 法西斯以前的和法西斯的生命哲學第五章 新黑格樂主義第六章 帝國主義時期德國社會學 社會學的發生 德國社會學的初期 斐迪南·托尼斯與德國社會學新學派的建立 威廉時代的德國社會學 自由社會學的投降 前法西斯主義和法西斯主義的社會學第七章 社會達爾文主義、種族主義與法西斯主義 十八世紀種族主義的發端 哥比諾與種族主義的創立 社會達爾文主義 H·S·張伯倫是現代種族主義的奠基人 “國家社會主義的世界觀”作為德國帝國主義哲學在煽動性宣傳上的綜合后記:論戰后的非理性主義譯者后記
媒體關注與評論
書評我們相信,這一事實屬于德國歷史中最恥辱的一頁。因此,必須深入研究它,以便德國人能夠從根本上克服它,并有力地阻止它的繼續存在或卷土重來。那個有過丟勒、托馬斯·閔采爾,有過歌德和馬克思的民族,在歷史上有過許多偉大的東西,將來也會有遠大的前途,所以它沒有理由害怕畏縮,不對危險的過去及其有害的、有威脅的遺產毫不留情的清算。在這雙重的——德國的和國際的——意義下,本書愿意為每一個誠實的知識分子提出一個警告,一個教訓。 ——(匈)盧卡奇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