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8-4 出版社:東南大學出版社 作者:白友濤,陳S暢 著 頁數:282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中國近年來在城市更新過程中產生了巨大的社會成本,并且這一社會成本在局部范圍內已經超過部分市民的承受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了社會安定。這是城市和諧社會建設中必須認真反思的牽涉到千百萬民眾的重大政策導向問題,值得城市社會學研究者和城市管理者進一步深思。 本書從社會學意義上探討了社會成本概念,從個人家庭、鄰里社區和社會發展等不同層次對南京、上海、杭州等城市更新社會成本進行了實證調查和研究,并在此基礎上對東西方城市更新社會成本進行了比較分析。 本書適合社會學、規劃學等相關學科本科生和研究生學習、閱讀,同樣也適合城市建設管理人員及所有對城市社會問題感興趣的研究者和廣大讀者閱讀。
書籍目錄
0 緒論 0.1 城市更新的基本概念 0.2 城市更新帶來顯著的社會效益 0.3 城市更新社會成本典型案例 0.4 學術界對城市更新研究的局限1 社會成本理論和操作化 1.1 經濟學視野中的社會成本 1.1.1 社會成本概念的產生和發展 1.1.2 科斯和他的《社會成本問題》 1.1.3 社會成本概念的本土化 1.2 社會學視野中的社會成本 1.2.1 前人眼中的社會成本 1.2.2 社會學視野中社會成本的主要特征 1.3 社會學意義的社會成本內涵 1.3.1 個人和家庭層次 1.3.2 組織(鄰里)和社區層次 1.3.3 社會結構和社會發展層次2 研究樣本和統計數據 2.1 研究背景和樣本 2.1.1 研究背景 2.1.2 研究主要經過和調查樣本 2.2 問卷統計基本數據 2.2.1 樣本的個人生活情況 2.2.2 拆遷實際情況 2.2.3 拆遷參與及認同 2.3 部分典型訪談記錄3 城市更新社會成本現狀 3.1 個人家庭層次社會成本 3.1.1 居民個人和家庭正常生活受到很大影響 3.1.2 難以適應新小區環境 3.1.3 造成文化心理失衡 3.2 鄰里社區層次社會成本 3.2.1 老人和孩子等弱勢群體直接受到影響 3.2.2 社區認同感降低、功能惡化 3.2.3 產生社會心理成本 3.2.4 貧富分化地域化 3.2.5 歷史街區、老店鋪帶著濃厚的傳統氣息一起消失 3.3 社會發展層次社會成本 3.3.1 進一步促進社會階層分化 3.3.2 產生不和諧的功能性集體行為 3.3.3 政府形象受到負面影響 3.3.4 城市空間結構趨向不合理4 城市更新社會成本產生的原因 4.1 城市發展的自然張力 4.1.1 城市化的內在動因 4.1.2 城市現代化的內在動因 4.2 地方政府的“角色不清” 4.2.1 地方政府角色功能的錯位 4.2.2 權利濫用和“路徑依賴” 4.3 開發商的“有錢無恐” 4.3.1 高額利潤誘使開發商競相投資房地產業 4.3.2 開發商“有錢無恐”的行為增加了社會成本 4.4 被拆遷居民“乏力抗爭” 4.4.1 被拆遷居民權益缺少法律保障 4.4.2 居民“去組織化”導致抗爭乏力 4.4.3 社區民間組織的先天不足 4.4.4 社區居民參與不足5 國外城市更新及其社會成本 5.1 美國的城市更新 5.1.1 美國城市更新的背景 5.1.2 美國戰前的城市更新 5.1.3 美國戰后城市更新運動 5.2 英國的城市更新 5.2.1 早期的英國城市更新 5.2.2 戰后英國城市的更新運動 5.3 法國的城市更新 5.3.1 法國的住宅建設和舊區翻新 5.3.2 法國城市的基礎設施更新 5.3.3 更新中的歷史文化保護問題 5.4 亞洲的城市更新 5.4.1 日本的城市更新 5.4.2 韓國的城市更新 5.4.3 新加坡的城市更新 5.5 國外城市更新社會成本6 城市更新社會成本的再認識 6.1 中國城市更新的特點 6.1.1 中國城市更新的特點 6.1.2 研究的結論 6.2 社會成本控制的政策思考 6.2.1 規劃階段的社會成本控制 6.2.2 操作階段的社會成本控制 6.2.3 拆遷之后的社會成本控制 6.3 城市更新社會成本的未來 6.3.1 城市更新社會成本存在的長期性 6.3.2 控制城市更新社會成本的關鍵附錄 附1 國務院城市房屋拆遷管理條例 附2 部分省市城市房屋拆遷管理條例 附2.1 江蘇省城市房屋拆遷管理條例 附2.2 浙江省城市房屋拆遷管理條例 附2.3 南京市城市房屋拆遷管理辦法 附2.4 北京市集體土地房屋拆遷管理條例 附3 相關報道、來函、資料、圖片 附3.1 中國近八成城市建廉租住房制度 附3.2 拆遷群眾來信來函 附3.3 被拆遷居民宣傳材料 附3.4 南京市有關補償文件 附3.5 相關圖片 附4 訪談提綱和問卷參考文獻后記
章節摘錄
0 緒論 0.1 城市更新的基本概念 城市更新就是根據城市規劃的要求,適應新的城市功能需要,對城市原有建成區進行的更新改造。廣義地理解,城市更新是城市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它伴隨著城市產生發展的全過程,適應著不同時期人們的需要。一般認為始于19世紀50年代的巴黎改造?! —M義地理解城市更新,主要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歐美工業化國家城市政府對城市原有建成區的更新改造,其目的在于將老化的市區給予有效的改善,使其具備現代化的都市特征,為市民創造更好的生活環境。其典型代表是自20世紀40年代末開始到70年代初結束的美國政府主導的大規模城市更新運動①。這一時期的城市更新運動涉及面廣,影響范圍大,從美國開始發展到大部分發達國家,前后經歷了不同的發展階段,大多在20世紀80年代之前改造完成?! 〕鞘懈碌闹攸c是對于舊城區內建筑、土地、道路的結構性調整,它是當代城市社會進步、經濟結構升級的產物,是城市生態管理的新形式、新內容。城市更新的本質是城市功能的調整和城市空間的“再利用”。城市更新的對象主要是建筑、道路、基礎設施和環境。一般說來,城市更新的目的是公共設施和環境的改善、政府財政狀況的好轉、居民生產和生活條件的改善、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就業率的增加、教育和發展機會的增多、犯罪數量的減少、衛生缺陷的減輕等?! 「鶕鴥韧獬鞘懈碌膶嵺`,我們認為,城市更新的原則是:①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兼顧原則;②居民參與和人性化原則;③多方投入和多方受益原則;④適合人的基本需要(以人為本)原則等。城市更新要充分發揮城市的集聚效應、規模效應、發散效應、極化效應。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