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9-10 出版社:《中華舞蹈志》編輯委員會 學林出版社 (2009-10出版) 作者:《中華舞蹈志》編輯委員會 編 頁數:290
Tag標簽:無
前言
21世紀的世界是高科技的世界,亦是平民文化的世界,即是傳統意義上所指的高雅文化,當跨人2工世紀后也將融會社會而不斷向平民靠攏。 人類創造的以人體運動構成的藝術——舞蹈,可說是各種藝術品種中最平民化的藝術樣式之一。它將人類的社會生存狀態和感情累積投射于舉手投足之間,反映出人類社會的文化深度和廣度;而中國舞蹈是中國傳統的民族民間舞蹈,更是體現了舞蹈的這一特殊功能。這不僅僅是人類有了社會活動便有了舞蹈這門藝術這一基本命題,更主要的是,它構成了人類另一層面最活生生的、充滿生機的文化體系和思想體系。長期以來,孔孟儒家一直被認為是中華傳統文明的代名詞。白西漢以來,中國傳統的思想體系是以儒家為主流,道家、墨家、法家等諸子百家為支流的統一物。但卻一直忽視了中國民間存在的另一思想體系,即以歷代勞動人民創作和活動其間的大量詩歌、小說、戲曲,包括舞蹈所形成的思想體系,這種民間思想體系較之于儒家思想更富于創造精神和生命活力。所以,我們說,中國老百姓的宇宙觀、人生觀、生死觀、道德觀、幸福觀等主要是得益于民間廣泛流傳的包括《三國演義》、《水滸傳》等在內的這些口授身傳的民間文藝作品,而在民間最為廣泛流傳的中國民間舞蹈則更是成為老百姓喜怒哀樂、是非評判的主要載體之一。換句話說,它以人體活動的角度折射出了整個民族的心理流程,標示了這一流程發展的軌跡。然而,與其他文學藝術門類不同的是,中國的民間舞蹈由于它自身的藝術特點和活動形式具有民俗的特性——雜糅于婚喪喜慶的民間百事中,形式靈活,隨意性強,歌舞說唱并重而不拘一格,衣著裝扮的簡陋和活動場所的流動性大,等等,不僅如此,由于歷史的原因,宗教迷信的色彩又常常雜糅其間,凡此種種,都使得數千年來的文人學士對這種“雕蟲小技”不屑一顧,因而既上不了所謂的正史,就連野史雜記也少有記載。
內容概要
《中華舞蹈志:山西卷》第一次以志書形式系統記述了中華各民族舞蹈的歷史淵源、衍變風格。演出形式,音樂伴奏,服飾道具、以及有關風俗節令、信仰禮儀、工藝美術,文獻考古等史料,填補了中國文化史料和研究的一項空白。全書從一九九九年開始,分省、自治區、直轄市各卷陸續出版。
書籍目錄
綜述志略跑燈頂燈轉燈七巧燈云彩燈九連燈花籃燈五女觀燈瓦甕燈威風鑼鼓花鼓萬榮花鼓翼城花鼓沁水花鼓穿箱鑼鼓迓鼓文迓鼓武迓鼓音鑼鼓扇鼓喜樂轉身鼓花敲鼓會鼓腰鼓瞪眼家伙背花鑼岳村呱子車鼓龍舞上明龍燈龍燈魔女舞絞活龍獅子舞跑竹馬褲馬牛斗虎牛逗虎人熊舞鄭恩打熊麒麟舞劉海戲金蟾八仙慶壽白鶴鉆云漁翁戲海蚌蝴蝶舞老綿魚鱉蚌舞爬蛤蟆愛社跑鬼調鬼金剛舞五鬼鬧判五鬼盤叉毛女舞神鞭神婆舞霸王鞭高蹺撲蝴蝶武高蹺走獸高蹺鐵棍背棍十不閑節節高二鬼摔跤張公背張婆漁鼓簡板火流星看兵書拉話背冰小花戲渾身板二人臺小放牛大頭和尚戲柳翠跑報子拉碌碡獨龍桿龍舟舞杠箱跑旱船小車舞云車沈老爺坐轎挑椅舞霍縣秧歌白店秧歌八大角秧歌踢鼓秧歌土攤子秧歌地燈秧歌鳳秧歌傘頭秧歌小秧歌傘秧歌水船秧歌汾孝地秧歌鼓子秧歌跑秧歌踩街秧歌文物史跡陶寺文化遺址擊壤處銅鐸形器鈴首銅劍陶片舞女陶壺舞人豢龍圖畫像石駕魚圖畫像石陶舞俑百戲樓石棺高蹺舞人云岡石窟飛天云岡石窟伎樂天石雕力士石雕舞人陶舞俑舞蹈女伎舞巾女俑樂伎浮雕樂舞伎石雕歌舞壁畫樂舞俑磚雕秧歌磚雕獅子舞磚雕社火磚雕女真人樂舞磚雕騎竹馬磚雕跑驢磚雕舞童壁畫迎神賽社禮節傳簿四十曲宮調氐土貉法王廟創建舞庭記創建禮樂樓記重修樂樓記西閻曹公村重修堯舜禹湯之廟記昭茲來許重修舞樓記禁演秧歌碑重修舞樓賦重修天齊廟宇新建樂樓臺碑記史料鉤沉明正德元年《遼州志·風俗》清康熙《永和縣志》清光緒《陵川縣志》清乾隆《臨汾縣志》清光緒《盂縣志》清康熙《祁縣志》清光緒《交城縣志》清光緒《壽陽縣志》清光緒《平定州志》清光緒《平定縣志》清光緒《蒲縣志》清道光十年《大同縣志》清乾隆《趙城縣志》清光緒《崞縣志》清嘉慶《介休縣志》清光緒《平定州志》清乾隆《平陽府志》清康熙《平陽竹枝詞》孔尚任民國《重修芮城縣志·五·禮俗》清雍正《猗氏縣志·二·風俗》民國石印《萬泉縣志·六·藝文下》民國《榮河縣志·八·禮俗》民國七年石印本《聞喜縣志·九·禮俗》《浮山縣志》清乾隆《浮山縣志·卷三十七·藝文》清道光五年《直隸霍州志·卷三·風俗》清道光五年《直隸霍州志·卷二十五·藝文》清光緒《隰州志·十四·風俗》清乾隆《鄉寧縣志·卷十二·禮俗》清乾隆《臨汾縣志·卷十之一·藝人》清乾隆《臨汾縣志·卷十之三·藝文》清乾隆八年《安澤縣志》學校祀典舞譜民國《校補·洪洞縣志》舞佾之圖民國《臨縣縣志》民國《曲沃縣志》祀典禮儀民國重新修訂的《安澤縣志》典樂譜人物傳記楊生漢張增發王長江李明珍周范李樹枝李二俊杜云峰李江王永彪馮丕基暢啞棒王人犯楊炳戌朱炳炎梁善偉王全籽蓋鳳祥王天福田金川趙學敬張星順宋來柱宋巨倉宋滿仁康業才孟廣河李來貴朱富鎖趙福義李英凱張清林李天福邵才孩圖表山西省舞蹈節目統計表山西省民間舞蹈流傳情況表山西省傳統舞蹈隊形圖附錄寺家塌的秧歌隊及其創作記團拜會上的大秧歌后記
章節摘錄
插圖:[穿箱鑼鼓] 又稱《唐王出城》,流傳于山西新絳縣。因表演者穿著戲曲服裝(百姓稱《戲箱》)敲鑼打鼓而得名。關于該舞的起源,民間有這樣的傳說。相傳唐初,北海龍王冒犯天庭,玉皇大帝降旨,令大臣魏徵將龍王斬首。龍王托夢于唐王李世民,請求救助。于是,李世民便與魏對弈,使其不能隨意走動。不料,李打了個盹,魏便伺機出走,將龍王斬首。這一行動,惹得群龍大怒,三年不給人間降雨,致使天下大旱,民不聊生。李世民為拯救百姓,召集皇子皇孫,文武百官,敲鑼打鼓,替龍王招魂,到龍王廟還愿,從而形成這一舞蹈形式。舞蹈由六十四人表演。行進時,由領隊持竹竿子高挑野雞打頭,后跟二名執鑼的開道士,然后是四名持金瓜鉞斧者;再后是四名文武大臣,一名太監;中間是皇帝、傘士及二名扇女;最后是八名皇孫打小鼓,八名太子敲堂鼓,八名武將拍大鈸,八名丞相擊大鼓,十六名文臣打大鑼。整個隊伍步伐整齊,合著鏗鏘有力的鑼鼓點徐徐前進,共有二十四套曲牌,聲勢浩大,蔚為壯觀。2006年山西省音樂舞蹈曲藝研究所專業人員進行調查時,該舞種已經不再演出了。[迓鼓] 又名《訝鼓》,流傳于陽泉、平定、盂縣、昔陽、和順等地。據有關記載,該舞源于宋代。最初是軍中的舞蹈,“王子醇初平熙河,邊陲寧靜,講武之暇,因教軍士為訝鼓戲,數年間遂盛行于世,其舉動舞裝之狀與優人之詞,皆子醇初制也?!保ㄋ巍づ沓恕独m墨客揮犀》卷七)也有一種說法,王子醇和西夏對陣時,先把軍士百余人組成迓鼓隊擺在全軍陣前,敵人見了大吃一驚,軍士們趁機出擊,因而得到勝利。迓鼓,活動于元宵之時,元。張可元《折桂令·幽居次韻》載:“攛斷著小丫環舞元宵迓鼓,摸索著大肚皮裝村酒葫蘆?!?/pre>后記
盛世修志。全國藝術科學“九五”規劃重點項目《中華舞蹈志·山西卷》今天終于付梓,這是太平盛世的文明產物,是山西省舞蹈文化藝術領域中一件大喜事。山西是華夏文明的發祥地之一。素有“民歌的海洋”、“民間舞蹈的故鄉”的譽稱。編輯《中國舞蹈志·山西卷》是對傳統文化的一次大回顧,也是益補后人的一件大圣事。因此在編輯過程中,我們力求注重山西地方民俗的地域性,歷史軌跡的延續性,資料表述的真實客觀性,而又從客觀上力求文稿的科學性、系統性?!吨腥A舞蹈志·山西卷》的編輯工作前后長達十年,經歷了三個工作階段:首先成立了編委會,設立了編輯部。從搜集資料人手,在原民舞普查的基礎上,又組織業務人員進行了一次自下而上搜集資料的工程,對文字、照片、資料進行了艱辛細致的搜集工作。接著,進入了認真學習體例,同心協力,編纂志書的階段。最后又進行了仔細推敲反復修改,方才定稿。本書已收入山西境內一百零四個舞蹈,以及文物、史跡、文史資料等,材料是在《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山西卷》基礎上的一次升華,使其更具研究價值、學術價值和史哲價值。在編纂過程中,得到了山西省文化廳領導的高度重視和支持。廳長張明亮非常重視藝術史論的研究工作,對我們的藝術科研工作多次予以肯定并明確提出了不少有益的建議;分管副廳長張建軍非常重視和支持藝術科研工作,從具體指導到資金投入都做了大量工作,使該書得以順利完成。編輯推薦
《中華舞蹈志:山西卷》是五千年中國第一部舞蹈志書,是全國藝術科學“九五”規劃重點項目。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